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是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属于一种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而"六经注我"、"虽出古书,不敢尽信"、"发明本心"等命题以及"减担法"的提出,则表明了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德性优先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要求我们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探讨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因此,考察历史规律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运动的关系,阐述历史主体对历史规律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助于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含义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含义问题,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的一个关键。在历史规律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分歧也源于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采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方法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圆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本体诠释学的实践性维度.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诠释     
语言在诠释与被诠释的过程中表露出多层面的辩证性质。语言不仅作为媒介工具诠释着言说者的内心经验和外在事物,而且它本身只有成为诠释的对象才能发挥其媒介功能;它不仅意味着对事物及言说者的内心经验的解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有遮蔽性;它不仅具有交流媒介的公共性特征,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私人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混沌和互渗走向分化和互动的历史进程.宗教和迷信乃是从早期巫术中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尽管都以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为基本特征,但在崇拜的对象、方式、追求的目标等方面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奠基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巫术文化所提供的经验知识的土壤中,巫术文化对科学的起源和最初发展起着双重性作用.在早期文化图景中,宗教与迷信、科学都存在一定的兼容关系,但这种兼容是与科学同宗教、迷信的斗争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原典"、"原理"和"原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典,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寓所和原始出处;原理,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概括,是在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解释性成果;而原创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从诠释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原"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囿于理论哲学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存在其不足,未能揭示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关键性环节。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实践总是关涉可变的事物或事物的可变性,实践者必须借助于理解的具体化在普遍的原则和变动的实际之间进行协调一致,才能做出合理的行为,因此,理解的具体化,成为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相似文献   
10.
朱熹理学把理解的目标规定为"穷理",而"格物"和"读书"这两种外求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知先行后"说更是把理解限定在知识论范围.朱熹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属于知识论诠释学的;陆九渊心学则转向了"发明本心"以"穷理"的思路,内求成为"明理"的关键,"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