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澄清吏治、制约权力等方面功效显著,但其本身也有无法克服的局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当前的监察制度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建国之际,中国共产党允许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继续办理(宣传机关除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幻,人民政府鼓励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革新,初步清除外国文化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政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接收外国文化机构。在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到1953年,中共顺利接办了外国在华文化事业,完全收回了文化教育主权。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的主要经验及局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警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宋国地域文化在周代颇有特色.宋国盛行神权崇拜,公族地位显赫,物质文化比较繁荣.宋国承继殷商文化传统,"其俗犹有先王遗风".宋国作为庄子的诞生地,其殷商文化传统和宋国社会政治现实对庄子思想及文学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则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毅然率领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明清周家口城镇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运贸易为主体的商业发展使得周家口在清朝前期成为河南对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和省内商品流通的中心市场。也正是转运贸易的繁荣,使得客商和商人资本在周家口城镇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吸收开明士绅参政议政,重视和采纳他们的提案,保证他们有职有权;与党外人士开展民主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中予以高度尊重和照顾;实施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保障了地主豪绅的地权和财权。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当代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路决定出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加强机制创新。推行竞聘制和任期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徽商与同时期的西欧商人在发展程度和消费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资本雄厚。乐善好施,热购土地,生活奢侈。然而二者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中世纪末期西欧商人顺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徽商始终无法,中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