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实行学分制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虽然进行了重新设置,但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健全新的课程体系;重新确定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改革其教学方法;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相似文献   
2.
我校实行学分制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在原有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但这一体系还不健全,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怎样解决"重史轻文"的老问题?必修课程的学时锐减后怎样合理压缩其教学内容?如何合理设置选修课程?怎样把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等等.  相似文献   
3.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畸形繁华的城市生活,强烈刺激着歌唱艺术的消费;词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和渠道也拉动了其消费的增长;广泛的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方式需要有大量的作品不断产生,因此,日益增长的歌唱艺术消费的需要为文人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速了词体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眈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近五年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逐渐增多;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理论建树也有所突破。但也迹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队伍的专业性不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体系,还不是真正利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问题,文学传播学还没形成独立的学科等。  相似文献   
7.
陈后主何以亡国?历来人们都说是他沉湎于诗文酒色所致.其游宴赋诗确实荒恤了国政,但这不是亡国的主因.陈后主登基之时,南朝已是江河日下,逐渐无力与北抗衡.陈后主虽也曾谦恭问政,但无多少治国手段和才能;其本性又胆小怯懦,终究不是王霸之具,只有依靠饮酒赋诗来寄托人生.所以陈后主亡国既是其治国无能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其饮酒作诗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作为才华横溢的文人和文坛领袖,陈后主嗜好文学奖励艺文,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五年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逐渐增多;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理论建树也有所突破.但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队伍的专业性不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体系,还不是真正利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问题,文学传播学还没形成独立的学科等.  相似文献   
9.
试论《诗经》“兴”法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学森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47-49,52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有引用“他物”开头慢慢引入正题的委婉交谈的风习。《诗经》的创作目的不是艺术性的,而是功利性的,是为了讽谏美刺表情达意。为适应委婉表达了习惯和达到委婉讽谏的目的,人们作诗时就常常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词”,之所以会由“所咏之”联想到“他物”,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他物”与“所咏之词”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样,人们在功利性的自觉创作中,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法就不自觉地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陈后主文、赋主要被唐代以后的史书、类书、总集和选本所收录,今存绝大部分作品收集在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计38篇。通过爬梳古今文献,可得文13篇。此外,还从各类文献中,找到了一些陈后主创作过更多作品的具体线索,据此推断其佚文应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