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1.分析意境考题设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同学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相似文献   
2.
【锁定考点】1.整体感知全文,掌握文中的主要信息。2.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3.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及作者的思路。4.依据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5.辨析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运用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复习方  相似文献   
3.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种境界:“吞、“啃、“品。“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  相似文献   
4.
阅读     
如今,大家都渴望尽快地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充实起来,以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在于善于学习,而学习离不开求师。求师———是您成才的基本条件,老师———会为您学习插上翅膀。求师先要知师重要。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因此,它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自然而然地产生,必须靠良师传授、解惑才能获得。自古以来大凡有博大精深学问的人,除了自己刻苦努力之外,也是与拜他人为师分不开的。牛顿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别人学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训练     
【考点分析】1.对诗体、词牌、作者、创作时代等识记类知识的考查。2.概括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植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训练     
【考点分析】1.对诗体、词牌、作者、创作时代等识记类知识的考查。2.概括诗词中所描写的人物(植物)的品质。3.了解诗人在其创作的诗词中所表现出的心境。4.对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5.对诗词所描写的画面进行描述。6.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对“诗眼”进行分析。7.对同类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8.对表达技巧进行鉴赏。【答题技巧】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看是否曲解原意。命题人有时故意忽略文中一些关键词语,使部分同学对诗歌的理解走向原意的反面。2.看是…  相似文献   
7.
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到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订了一份学规,上面写到:“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  相似文献   
8.
1.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完成相关问题探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