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骈是晚唐重要藩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他20余年周旋于南方六镇,连续9年任淮南节度使,坐镇扬州,集中江淮大量财富,统率重兵。黄巢起义期间,他任诸道行营都统,统率淮南及其他藩镇军队,镇压农民起义,“传檄征天下兵”,“朝廷深倚赖之”(《旧唐书·高骈传》)。为平定各地动乱和镇压农民起义,他被频繁调动,屡受重用,“二年忝都统之名”,“四载主铜盐之务”。因此,研究高骈这个人物,对研究唐代藩镇史、唐末农民起义史及整个晚唐历史颇有价值。《旧唐书》、《新唐书》虽均有高骈传,他的事迹在《资治通鉴》中亦多有记载,但上述书均未记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纳米技术成为一项新兴热门的研究方向,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将纳米硅运用于质谱仪分析技术中是纳米技术的一个创新方向与发展前景。从纳米技术的背景和质谱仪的检测原理入手,详细说明了两者的创新结合方式与该项技术的实际运用和优点。  相似文献   
3.
创造是什么?创造是开拓,是突破,是前无古人的发明,是出于己意的创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哪一步不是靠创造推动的呢!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均处于世界前列,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当  相似文献   
5.
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论,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中译本:《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上百个教学理论和研究计划中挑选出25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董大业先生主编的《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最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20万字,分3个部分53个专题,是一部熔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炉的、极有特色的力作。该书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落实、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对世界历史新教材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纵向研究和横向分析,深入剖析世界近现代史中重大问题的背景、演变及发展,解决了中学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7.
南炳文、汤纲二位先生撰写的《明史》(下)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8万余字,叙述了自万历十年以后明朝后期的政治、民族关系、明末农民大起义、南明政权、明朝的文化及明朝对外关系等方面内容,其篇幅之大、资料之多、立意之新.不愧为一部填补建国以来明史研究空白的力作。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文化热方兴未艾,有关文化的书籍林林总总,数量可观。但是,全面地论述当代世界文化的专著还不多见。庆幸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张象、黄若迟二位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世界文化》一书。该书33万余字,共分8篇,24章,是一本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中共十四大文件指出:“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从历史上看,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造就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近代  相似文献   
9.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生教育虽然只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但却出现了三次留学潮 (清末民初、五四之后、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和五代留学生 (即洋务运动、清末民初、2 0世纪 30年代前后及 5 0年代、80年代 )。这些留学生 ,特别是留美生 ,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但是 ,有关留学生、尤其是留美生的专著并不多。令人高兴的是 ,天津古籍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喜所教授等撰著的《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一书 ,不仅填补了留美生历史研究的空白 ,而且新意迭出 ,独具学术个性。该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突破了单一的叙述留学生学习、生…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大量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和陶瓷工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起,大批瓷器销往欧洲。1604—1656年,仅荷兰就从中国买走300多万件瓷器。这些瓷器运到欧洲后,价格昂贵,可与黄金相比。当时欧洲的报刊上说:“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为了安放这些珍品,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内设的瓷器室,德国慕尼黑旧王宫中的“镜厅”,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在宫内设玻璃柜专门陈列瓷器等。 18世纪初,中国瓷器普及到欧洲一般家庭,其淡雅的色调,柔和的曲线,清新的图案吸引着人们,形成了以使用中国瓷器、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发表于18世纪初的一首诗中写道:“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瓷器就是中国。这种中国情调在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直接影响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罗可可风格的产生。于是,在绘画、建筑、园艺、家用器具等诸方面,别致、自然、温雅的罗可可风格取代了以豪华、宏伟著称的巴罗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