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教师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在这项实践中,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确定科学的实践目标和加强与非语言因素配合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浅谈如何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该课程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开设和建设好大学语文课程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自2001年起试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现首届学生已顺利毕业。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并且就业质量高,大都进入了县区办幼儿园和市直幼儿园,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即被用人单位"预订",甚至出现了多个幼儿园"争选"同一个毕业生的局面,用人单位对这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关乎语文教学大局的问题是备受关注的。比如大语文教育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等。而有些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更为实际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以下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不要忽视课外与课内的配合这个课外是指语文课之外的其它学科,是指学校语文课程之外的其它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指课下完成作文或课外做指定的语文作业。“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  相似文献   
5.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促进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促进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李汝中 《现代语文》2006,(8):63-63,4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乃至高校公共语文课《大学语文》常选的课文。该文笔锋犀利、比喻精妙、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观点的破旧立新中还昂扬着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意识,是一篇难得的能兼顾语文训练和人文教育的典范文章。文中,鲁迅提出并主张“拿来主义”,号召人们善于并敢于“拿来”。那么,要“拿来”的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文化遗产”。但是,仔细推研教材,我觉得,要“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追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其成长的需要。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个性塑造、文化素养、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改革等方面发展自身的同时,还有许多宜做和忌做的情况,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名的作家、教育家。钱杏邨曾评价他的教育小说的成就在他的创作中是最好的。从一九一二年开始,叶圣陶连任十年小学教师,又曾在五所中学和二所大学任教。他从一开始就把执教与创作结合起来,将学家的生涯与教育家的生涯合而为一,这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是最典型的代表。长年的教员生涯使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对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对教员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希望欲求、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他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教育小说”,在他全部的小说创作中约占三分之一,而目.他的描写是那样全面、深刻、精细,这存现代学史上无人可与之匹敌。本拟就其教育小说的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作一些粗浅探讨,意在说明叶圣陶教育小说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