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各国文化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8世纪中叶,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这便是清代伟大作家曹雪芹。他呕心沥血花了10年时间写作《红楼梦》,却未能将全部书稿修改完成便“泪尽西逝”了。 《红楼梦》问世,一时竞相传抄题赞,不胫而走。由于汉字翻译困难,小说流传到海外似稍迟。而最早将其译成其他文种的是满文及蒙古文。满汉对照本《红楼梦》刊年无考,而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2.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分率转化”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克服难点,借用线段图,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转化单位“1”,达到单位“l”的统一.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想象,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假设”的数学思想,发展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例如:“周小山家今年收白菜和萝卜共3600千克,已知白菜的1/5和萝卜的1/4同样多.白菜和萝卜各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3.
艺术所包藏的力量远比作家主观赋予它们的要多得多,我们欣赏和估量它们的时候是不能仅以作家的言论或他本人的成长材料为限的。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与“自传”这两个字离得越远,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图谶,本是一种迷信传播物。《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将古老的科学变为巫术,是秦汉时人一大发明。小说中借图谶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自古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一开头就用了邵雍和陈搏先生一些隐语以兆示后来政局之变化,并依此构造了情节。然而像小说《红楼梦》那样应用谶图、谶语、谶诗之多,其实是不多见的。《红楼梦》里的图谶,贯穿于整个小说情节中,尤其见缝插针地贯穿于小说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5.
<正>《红楼梦》第五回囊括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晶,是全书的总序幕,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无论从取意还是构思来看都要高明得多。作者通过警幻判词和红楼十二曲,概括介绍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十六个主要人物的生平、遭际和命运,流露了对那些“不幸”人物的同情,表达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见解,它与全书主题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