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去年高考历史答卷看,大部分考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基础知识不足,分析能力不够,文字表达不好等弱点。问到考生,则普遍反映:“历史”难记。似乎学历史,就是“记”历史。这样下去不得了。要改正这一现状,我看应把功夫下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上。  相似文献   
2.
一按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至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为止,约八十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段史事。其上限,即与中国古代史的界限,断于1840年,是因为这一年英国资本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抵抗失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订立了《中英江宁(南京)条约》,从而使美、法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跟踪效尤,相率迫使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紧随英国之后,进入中国逐步开展殖民主义的掠夺活动。由此伊始,中国社会产生很  相似文献   
3.
胡適宜称他是“从实用主义者的眼光”去看历史,卽是说,胡適“研究”历史的哲学基礎是实用主义。如所周知,实用主义是美帝国主义反动透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胡適运用这种反動透頂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去解释社会生活现象,解释社会历史,形成为舊中国历史唯心主义小流派中最腐朽最反動的一个派别。解放前,胡適根据实用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點,曾经卑劣無恥地污辱我們偉大袓国的历史,特别是因为中国近百年史同当時中國的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胡適就更加狂妄地对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大肆歪曲塗抹,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张目,为中国買办豪绅的黑暗統治和卖国罪行作辯護。因此,举凡从胡適笔下所写出来的有关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字裹行间无不浸透了反人民反革命的毒素。在全國已經展开批判胡適资產階級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動中,徹底清除胡適歷史唯心主义在中國近百年史的研究领域內所曾散佈的毒素,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就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来说,湖南人可以说参与了其中的大部分事件。本文对此作了简明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二十世纪初,为维护铁路主权、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保路风潮,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吸引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注意。它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并在这个风潮的中心——四川和两湖,爆发了武昌起义,推涌起全国革命的高潮。为什么保路运动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主要须从鉄路路权的争夺以及它对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的影响中去求得解答。如所周知,帝国主义奴役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而在输出资本的行径中,直接投资或贷款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修筑和经营鉄路,又越来越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因为,比起设置工厂和霸占矿藏,鉄路投资能够使帝国主义攫夺到更为广阔优厚的  相似文献   
6.
读过覃申媛同志模范事迹的报道,觉得她那不求闻达,不图名利,不辞艰困,不避寒暑,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辟远山区,孜孜矻矻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倾注全部心血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德,确实令人敬佩,感人至深。当前,新的技术革命对于教育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同志去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实现这“三个面向”,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支又红又专、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而广泛地开展学习覃申媛的活动,则是造就这支队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胡耀邦同志题写书名的《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在隆重纪念萍浏醴起义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是早有定论的。1906年发生的萍浏醴起义,是辛亥革命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爆发后,流寓日本的孙中山即发表谈话称:“自去年秋江西萍乡之乱发生,风云忽急,全国震荡。湖南、曾州、江阴、东  相似文献   
8.
1905年夏秋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又恰值日俄战争结束,双方于8月间在美国朴茨茅斯订立以重新分割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为内容的和约。为了诱胁清政府按日俄所订和约,将沙俄割占的土地、铁路、矿藏等从速转让,日本政府遂以颁布“取缔规则”为诱饵,表示顺应清政府约束留日学生革命活动的意愿。“取缔规则”于11月公布,即引起中国留日学生的反感;特别是对其中九、十两条,更持反对态度,因而由留学生总会具禀,呈请驻日公使杨枢向日本政府交涉,将九、十两条取销。日本政府不允。各学校留学生即相继罢课。12月8日,陈天华因伤时感事,愤激不能自解,投海自尽,从而激起留学生的更大愤慨,决心集体回国。陆续离日返国的达2000多人。嗣因一部分留学生持不同意见,倾向于忍辱负重,认为不宜轻言返国,相约组织“维持留学生同志会”。力倡罢课返国者,则成立“联合会”。两派学生各申己见,辩论不休,到1905年底至1906年初,由于日本各学校当局相继劝谕学生返校复课,又传闻清廷将派员来日调查事件真象,并进行调解。于是,东京留学生遂于1906年1月11日集会协商,议定13日起照常上课。“取缔规则”也就没有实行。日本历史学家永井算已认为,“反取缔规则”的斗争是留日学生对日本逐渐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提高了警戒,并试图与之对抗,而且也果敢地同急于勾结日本帝国主义、以图自保的西太后政府决战。这是留日学生反帝反封建的态度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论述孙中山与黄兴在筹建中国同盟会的过程中开始结交和形成的友谊。嗣后,在前仆后继的反清起义战斗中,彼此又真诚地合作。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和创立民国的过程中,继续合作共事。对上述史事,均进行较深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李上海同志“辛亥革命与会党”一大乙成本刊19(j年第四川,风下简称“李文”),对辛/ 复在命时1引人注目的会党的社会成份、性质、作用以及它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之17if的关系蚓用题,作了新的探索。拜统之后,洲s很大启发,受益不挠;川也减到有所疑惑。m特删o诸兄,质疑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