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的课例《孔乙己告状》,我认为不是创造性阅读课例,而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写作课例。由于陈老师自己对这个课例的实质把握不准,以致蒋红森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创造”缺乏本依据,偏离原作,是一堂比较“离谱”的创造性阅读课。  相似文献   
2.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语言艺术,其基础是诵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刊发的周海燕老师的<品味文化感受魅力--〈泊秦淮〉〈如梦令〉教学实录>,觉得此课技术性指导到位,但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一、<孔乙己告状>是阅读课例吗?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的课例<孔乙己告状>,我认为不是创造性阅读课例,而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写作课例.由于陈老师自己对这个课例的实质把握不准,以致蒋红森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创造"缺乏文本依据,偏离原作,是一堂比较"离谱"的创造性阅读课.  相似文献   
4.
林振树 《考试周刊》2012,(69):34-35
阅读教学魅力要素是文本魅力因素和教师魅力因素。教师必须采取挖一挖、补一补、找一找、讲一讲、奖一奖等方法,挖掘文本魅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展示教师魅力,使阅读教学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5.
孙春成老师的《扔掉可惜》教学实录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学生快读这篇800字左右的小说,用时1分钟;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1分钟猜出小说结尾院长的“这个秘密”。学生无法在1分钟内完成,老师于是再给1分钟,“仍无人猜出”,便再加1分钟。“3分钟刚过,有一个女生  相似文献   
6.
林振树 《考试周刊》2012,(65):27-28
作者认为语文味包括表达、艺术、沟通、体验、熏陶之五味,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艺术之美,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双重建构之美;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世界,体验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艺术地表达。  相似文献   
7.
<斑羚飞渡>是一篇很有争议的文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文章的体裁,二是文章的主题,三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读读这篇文可以有种种感悟:个体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震撼人心;动物的智慧令人惊奇;动物种群极为强烈的求生欲望;人类的残忍;人类的虚伪"猫哭耗子";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自读要有时间保证林振树拜读2004年2月本刊杨智慧老师的教例《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很受启发。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自读课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杨老师巧妙设计自读课流程,规范学生研读方法,都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教学。但我依然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自读似乎缺少时间的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效率可能要打折扣。以《柳毅传》教例,在“自读的点拨”中,杨老师提供给了学生明确的研读方向。1郾文言…  相似文献   
9.
周伟川老师在《罕见的连环错译》(本刊2006年11期)一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两句的通常翻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益其所不能”通常翻译为“增加他的才能”与“人恒过,然后能改”通常翻译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是连环错译,前一句应译为“增加他不能做的事情”。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