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不仅在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写作,我们认为,组织学生办小报这种形式效果较好。上一期,我们先后在高中三个班办起了三种小报,内容以配合课堂教学介绍语文知识,刊登优秀习作,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为主。这种小报内容结合了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2.
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灵魂,它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在提炼和肯定题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把一篇文章剖析深透,正确地把握它的中心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有的同志认为,吴伯萧同志的《记一辆纺车》一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通过对纺车的回忆,表现出抗战时期延安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个归纳,我认为是不够贴切的。  相似文献   
3.
苏运中同志对中学统编教材《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句的解释提出了意见,并对此句作了语法分析,认为“歌台”、“舞殿”是“状语”,“暖”、“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响”、“袖”是宾语,于是将“暖响”译为“使音响有暖意”,“冷袖”译为“使舞袖产生寒气”(见《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二期)。这样解释,有失句子原意,也打乱了原句的句法结构。我认为,“歌台暖响……”是一组对偶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分句的“欣台暖响”是主语部分,中心词是“响”,带上表处所的“歌台”一词,限制“响”发出的地点,带上“暖”说明“响”给人的感受,“歌台”、“暖”应该是“响”  相似文献   
4.
《教战守策》的中心论点何在?人教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说: 《教战守策》一开篇就避开一切冗词套语,单刀直入,斩钉截铁下断语:“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的核心是一个“患”字,中心论点的全部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层,为患之因(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第二层,为患之形(不见于今日,是隐患);第三层,防患之策(“为之计”就是献策,“策”就是“教战守”)。三层中第一层是关键,第二层、第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5.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要抓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与“外表和内心”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这样才能在不长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本文可教三个课时。下面分课时谈谈其重点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亲侄女。要讲与鲁迅在生活中的接触,对鲁迅伟大品格的认识和了解,那可以说她比一般的人都要深刻得多。但要在鲁迅逝世多年之后,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来颂赞他,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对文章材料的选取,仍需要缜密的研究。这正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探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周晔选入文中的材料,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它却揭示了一个很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释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种说法,于理未通,因为在急流和旋涡中是看不清倒映的景物的。从语法上看,“素湍绿潭”中的“素、绿”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修饰后面的名词,并各自组成偏正结构,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回清倒影”这一句中的“回、倒”两个动词与“清、影”两个名词在一起组成的是什么结构,则需加以研究。 “动词作形容词区别用”(杨伯峻:《文言语法》),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现象,例如《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相似文献   
8.
《梅雨潭》(八册)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绿》。文中所言“仙岩”,是位于浙江瑞安县东北四十五里的一座名山,风景极为幽峭隽美,享有“溪山第一”之称。课题《梅雨潭》为编者所加。文章感情真挚,文字洗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首先立足于“仙岩”的“山边”,对梅雨瀑远眺。开头一句“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为全文集中笔力描写梅雨瀑开了路,便于下文对梅雨瀑进行直接描写。作者抓住声响和光泽,先从听觉入手,用“哗哗哗哗”这一象声词,状幽谷中  相似文献   
9.
《太阳》和《鲸是小学语文第七册常识性说明文教材。说明文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态、性质、历史、过程、功用诸方面的解说,或者是通过对人物经历、特点的表述来让人们认识世界的。“说”是手段,“明”是目的。要把一件事物的结构、性能诸方面加以说明,取材就要客观、科学,介绍要准确、具体,用语要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0.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