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别尔嘉耶夫是二十世纪初出现于俄罗斯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二十世纪的黑格尔”.他的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史学、政治、人类学和伦理学等各个领域,见解深刻而精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他的名字却一直为我国读书界所不知,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他的几种著作被译介到我国.这种局面与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本文仅对他的生平与著述作一扼要评价,以期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外国文学史的编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近30年来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但目前国内通用的几种主要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对某些重要内容有所忽略,在体例安排上有一种“宏大叙事”的倾向,未能充分注意在“史”的链条中考察文学的发展过程,一些提法也值得推敲。进一步更新观念,突破旧有的习惯性书写模式,系统地探索文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编写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发展史。是当前学界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高尔基,人们立即就会想到: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小说<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这种判定不仅早已成为各种文学史教材和著作中的似乎无可非议的结论,而且也给出了人们认识高尔基的成就与贡献、局限与不足的基本思维框架,成了一个不可变更的“符码“.然而,随着最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国内各种文学档案的逐渐披露,随着高尔基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传统结论已受到怀疑乃至否定.拂去岁月的风尘,越过当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设置的屏障,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一“主义“的真正态度,便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7.
从考察俄罗斯、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文学经典的不同见解出发,可以看出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重读经典",而且还在于重新确认、重新发现经典.是一个这也就涉及"重写文学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对20世纪俄罗斯一系列作家都产生了直接影响,从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和接受、布宁心目中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历史观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阿尔丹诺夫的历史小说与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可以发现托尔斯泰的思想与作品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资源,始终在滋养着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始终在这一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20世纪中国曾激起了奇特的回响.伴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我国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接受和阐释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截然有别的特点.这一文学接受现象不仅体现了俄罗斯-苏联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而且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0.
本描述了俄罗斯侨民学三次浪潮各不相同的形成背景和生存状态,经由论述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学成就,力图揭示出这一学的化意蕴,并就此提出关于政治风云变幻与学发展的关系、学史家应当如何看待“非主流”学、流亡学的“边缘性”等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