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公元236年,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起用原蜀国官僚,李密便是其中之一。先是地方官太守、剌史的两次征召,李密都没有接受。后来朝廷又两次征召,他仍然推辞不去。由于诏书急切严厉,责备他逃避应聘,郡县官员逼迫,州官也上门催促,急如星火。  相似文献   
2.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以便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一般地说,学生能够串讲课文,理解文意就可以了。但我觉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也不可忽略。且举两个例子。一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话(“邹忌修八  相似文献   
4.
《苏武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一般都是按照人物姓名、籍贯、品格、才能和功绩的顺序来写的,象《张衡传》就是如此。也有只记述人物一生的重要事件,通过事件的叙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的,本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主要是叙述苏武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而能不以个人身家性命为念,忠于国家民族的事实,表现他坚贞不屈的节操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5.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6.
《察传》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对“传闻”必须加以审察,才不致于上当受骗,阐述“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的道理。文章开头就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这是针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传言失真的情况来说的。在战国末期,所谓“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策士横议。象张仪、苏秦之类的人物,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强词夺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混淆视听,蛊惑人心。上当受骗的不仅是普通百姓,就是英雄豪杰也在所难免。所以  相似文献   
7.
读了陈玉明同志的《引证偏靶诚可惜——〈伶官传序〉指瑕》(见《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一文,颇有所感。囿于旧观念,对名篇佳作特别是古文的指“”瑕”,可谓多来兮。如《劝学》、《师说》、《问说》、《六国论》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