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了以下三种实践性作文课。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之用。一、美文赏写型美文赏写型作文课,是一种以实践为手段、以美文为载体、以赏析为契机、以促写为落脚点的作文新课型。美文赏写型作文课分三步实施。(一)课前衔接本阶段实践主体将完成下列两个实践过程,重点解决“以文会友”中“文”的问题,这里的“文”即“美文”。1.采编学生当编辑,精选美文,在精选中发现美点。此步学生在一周内自主自由完成。为了保证采编回来的美文质量(有可读性有…  相似文献   
2.
何为素质教育的作文课 ?首先是其概念外延空前扩大 ,包括45分钟前学生的生活、45分钟内的授法和 45分钟后的点评等。其次 ,是其意义完全改变 :由教学生“写会”转到教学生“会写”。再次是其质量显著提高 :课课都有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屏闪烁 ,课课都有情感的涟漪在学生心头泛起 ,课课都有理性的花朵在学生心里绽放 ,课课都有兴趣的火焰在学生心空燃烧。显然 ,传统作文教学诸要素指标分配到堂的“大锅饭”式作文教学法已无能为力 ,于是 ,笔者开始探索一种把作文教学诸要素指标分配到堂的“分式”作文训练法。一、基本概念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  相似文献   
3.
写动力不足是写作训练中训练主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低迷和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类班级的作文教学之中,严重地影响作文教学的进程和效率,成为作文教学中难以攻  相似文献   
4.
猜读,是指阅读主体(学生)阅读课文时以已知的内容为依据,以联想或想象为手段,推知文中未知领域的读书方法。其意义在于,使阅读主体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想象力,训练其思维力,拓展其智力。猜读若仅局限于个人读书,充其量只属于一种学法:若将其运用于鲜活的语文课堂之上,且在阅读的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大范围的互动,以此来实现对某篇课文的理解与学习,此法理所当然便上升成了一种活泼灵巧、别开生面的阅读导学法。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6日,语文家族的“青年”——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迎来了“他”20岁的生臼。来自本市内外的五百余名专家、学者、编辑、教师。聚集在美丽的长江之滨的监利中学,为这位貌若潘安、初长成人的小伙子行了“加冠”礼仪。  相似文献   
6.
强调句五型     
文章中运用标点、修辞、语法、表达和结构等手段,对重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愫加以突出与强化的句子即为强调句。如果说文章的语言美是西施靓丽的外表的话,那么,文章中的强调句则宛若西施头上的发结、耳下的坠子、腕上的手镯等。前者为主体美,后者为装饰美,二者构成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根据强调句采用的手段,强调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标点型强调句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之可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型强调句正是借助标点符号的功用,在某个一般表达句的基础上,突然增用或变化使用某个…  相似文献   
7.
时下,不少学校受利益驱使,始终未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篱,依然开设快慢班,人为造成学校教育的不公平。于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会产生如下令其身心疲惫的两难心理问题: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苦苦徘徊,最终产生了职业倦怠,带着负罪感,被迫走向不均衡那一边。  相似文献   
8.
“两难”问题一:在应试教育的藩篱里,有的教师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苦苦徘徊……最终被迫走向“不均衡”的那一边,但无法忍受教师的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9.
世间万物皆有其本源,作文亦然。作文是人脑进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属于精神生产。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影响学生作文的主体或客体两方面的写作要素,按照写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去追溯时,就会清晰地发现作文主要有如下三大本源:一、人本本源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首先必须完成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写作运思三宝指事态、情态、理态。它们从顺向方面看,可以依次分解为常事态、常情态、常理态;从逆向方面看,可分解为反常事态、反常情态、反常理态。从写作者着眼的态势看,写作构思通常有两种思维倾向:一种是顺向运思,一种是逆向运思。前者俗称"顺向法",表现为顺常事态而记之,顺常情态而抒之,顺常理态而喻之;后者俗称"逆向法",表现为逆常事态而记之,逆常情态而抒之,逆常理态而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