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翻译界的难题,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典故等都影响到文化意象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单介绍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并通过分析其诗作《雪夜林边小驻》来了解其诗歌创作手法和他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3.
<金河王>是英国19世纪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的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金河王>中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约翰·济慈的命途多舛以及英年早逝一直让喜爱他诗歌的读者唏嘘叹惋。研读济慈的诗作以及他写给亲朋和爱人芬妮的书信,获得诸多启示:济慈的死亡应该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的重负、疾病的摧残、恋情的折磨以及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追求等,构成他羸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负最终摧毁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短暂的人生苦旅。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往往有着极强的文化特色,如何合理地把它们翻译成汉语,决非易事。本文试图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引入习语翻译中,认为其比较适用于两种习语的翻译:1)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吻合;2)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表达形式不同,但所承栽的信息量基本相同。两者互译,能达到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既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反应完全或基本一致。但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化习语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文化习语时。也有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7.
模糊语言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兆升  方英姿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9-121,124
模糊语言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存在发展的客观根源在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界限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止引起的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主观根源在于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目的地使话语言外有义。模糊语言有其审美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所带给审美主体的模糊朦胧美、精确美、以及得体美和幽默。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