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既教语文,又教地理.语文课教改与地理课教改常常同步进行.比较而言,初中地理由于高考不考的连锁反应而导致家长、学生、学校的不重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阻力.“参与性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扩大兴趣幅度”,是参与性教学的一条重要措施.兴趣,乃喜好之情绪也,是人内在的带倾向的心理特征:它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激发和培养,正确诱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相似思维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与变异,只有相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方会发展.变异是事物发展与运动过程中的差异.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异矛盾的统一.相似现象就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粒子在统一场作用下运动的一种和谐协调而又相互适应的组合形式.我们用以思考客观,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进行创造,就是在进行相似思维.例如,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没有相同的指纹,只有相似的指纹,数不清的树叶中也不会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只有相似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用上述相似论的观点,在客观事物存在同与异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展开相似思维,才能对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数以万计,组成词,千变万化;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虽有共同规律可循,但由于排列组合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变异,而分别形成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等,而各种文体的内部,又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相似现象.我们用同与异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同与异的矛盾,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相似思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