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乡村人才振兴需直面乡村学生发展问题。从乡村教育学视角看,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乡村儿童”这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思考乡村学生究竟需要发展哪些契合实际的核心素养,让乡村学生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乡村学生所处文化场域不同,其发展核心素养的话语表达和实践路径也应不同。在乡村学生特有的生存境遇中,“去主体化”和“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未必适宜乡村学生,寻找“在地化”核心素养表达,实践为了“乡村人”和“乡村振兴”双重价值的乡村学生素养发展导向很有必要。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在地化表达与实践优化,更利于乡村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依据场域理论,对乡村学生成长的族群文化场、自然与人文共生场和农耕文化场加以分析认为,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应转化表达为勤于劳作、淳朴善良、真诚待人、热爱自然四大素养,并通过在地化课程实施与整合式教学,以培养勤劳、善良、真诚和热爱自然的乡村儿童。  相似文献   
2.
罗远玲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38-42,60
粤西年例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民众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形成了粤西年例时空构建的基础.社信仰是年例信仰时空构建的空间维度,农历新年时间节点的融合是其形成的时间维度.粤西年例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年例"这一特定时空的构建,表达了文化主体的情感诉求,实现了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方针”和“人类文化向艺术更高层次的转向”等学术思想,蕴涵着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层面上对美学和人类学的科际整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说明美学与人类学的科际整合是学科发展的逻辑结果,兼备诗性精神和美学情怀,是重建信息时代和谐、宽容、劲健的人文世界的一个理想方向。  相似文献   
4.
冼夫人信仰和妈祖信仰都是产生于我国南方的民间信仰体系,影响深远。冼夫人与妈祖的生命历程、身份、去世原因等有很多不同之处。冼夫人为著名的俚族女首领,其一生的功绩集中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个高寿之人。妈祖"以巫祝为事",一生的功绩集中在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和风险,青年而殁。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地区人文重建的基础。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壮族歌咏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表现出的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能力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显性流露。其中,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的诗性智慧内涵成就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和人文重建追求"和谐"的最终目标相吻合,昭示着人类文化演进的一个新方向,可为区域人文重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是情感德育在地方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壮族歌咏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情感德育价值,其传承内容、形态与情感德育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情感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进行探究,可为岭南优秀民俗文化的长久传承和情感德育的地方实践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巴马—盘阳河流域是壮族歌咏文化盛行的区域,壮族歌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较早地在该地域形成,并对周边地区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与该地域文化生态所孕育的文化底蕴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域的壮族歌咏文化演变轨迹进行考察和梳理,可以从中窥见壮族歌咏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