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的戏曲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真实是戏曲的生命 ,戏曲应“为一人而设”,戏曲结构应坚持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十分繁盛,现存作品数量巨大,取材广泛,体式多样,其中尤以“汉文小说”为大宗。15世纪后期受《剪灯新话》影响而产生的汉文小说集《金鳌新话》是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成熟的标识,17世纪后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大量产生也深受中国长篇白话小说传入的影响,但在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古代朝鲜半岛小说在题材内容、思想情感、美学风貌等方面亦有许多开拓和创造,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因此成为朝鲜半岛人民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3.
中国神魔小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神魔小说在唐代形成雏形,到明清两代达到创作高潮。作为当时的畅销书籍,它们很自然地流传到朝鲜半岛,朝鲜文人对这种融世情、讲史、英雄传奇于一体的文体特别喜爱,因此在创作朝鲜汉文小说时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它们的写法并融合其中的许多特点。从他们创作的具体作品来看,有些片段或情节直接或间接模仿中国的《西游记》等小说,如《洪吉童传》、《玉楼梦》等汉文小说中的缩地术和分身术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中国神魔小说对朝鲜汉文小说的影响。但是朝鲜汉文小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专以神魔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应该说,自清末新型白话短篇小说开始。具体表现为:题材的横截面取代了传统的纵截法,倒叙方法的输入本土,打破了传统小说一叙到底的叙述模式,而追求一种“惊赞”的审美效果;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运用新式标点,使小说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度。在继往开来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新型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影响了五四一代作家,为五四作家跨入现代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编纂的<新列国志>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即使面世的几篇文章都以<东周列国志>为题,这对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大师是极不公平的.实际上,<新列国志>既能佐以历史,又能在史实的框架内任意虚构,驰骋想象,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结构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语言通俗而简练流畅,取得了使原作无可比拟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应该从清末新体短篇小说开始。淡化情节,转换叙事视角,输入新式标点等等,都为五四作家跨入现代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积极探索文艺的主体性,提出"性情之响"的理论主张,试图追求一种情真意切的美学效果;同时,又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导愚适俗",为封建礼教鸣锣开道,因而走到了他初衷的反面.冯梦龙极力调和这种矛盾,特拈出"情教"这一颇有哲学意义的命题,但终究没能解决这一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8.
《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枝儿”又名“打枣竿” ,这一点王骥德在《曲律》卷四《杂论》已明确说过 :“小曲 [挂枝儿 ]即 [打枣竿 ]。”现代学者都倾向于“挂枝儿”与“打枣竿”同调异名的说法。如 ,赵景深在 30年代就已断定 :“《挂枝儿》……与《打枣竿》实是一物的两名。”[1 ]关德栋在《挂枝儿序》中说 :“‘打枣竿’和‘挂枝儿’等曲调名 ,实是一种基本曲调的异名。”[2 ]他们的依据都是王骥德“挂枝儿即打枣竿”的明确断语。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沈德符说 :比年以来 ,又有 [打枣干 ]、 [挂技儿 ]二曲 ,其腔调约略相似 ,则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  相似文献   
9.
王言锋博士的专著《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16—18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是从社会心理角度切入阐述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一部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0.
明代拟话本和章回小说是在虚拟传播语境下形成的产物。尽管没有了固定的、可见的受众群体,但现场效果的虚拟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左右着文人的创作思维,譬如保留话本的入话、韵散结合形式,仍然坚持随意性很大的敷衍等表达方式和说书人的口吻等,这些都表明:晚明文人创作理念一直处在虚拟传播语境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