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代小说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中的“时光老人”,是英国农村变革过程中裂变出来的一个新人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然而,在表现这一形象时,暴露了作者小说创作上的局限性。准确认识和定位如“时光老人”这样的新人与新的价值观念,寻找恰当的文学形式以表现他们,从而延展自己的题材库,这对哈代继续小说创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哈代小说创作在《无名的裘德》后难以为继中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传达自己对“二战”前后人类生存状况的独特审美体验,在《局外人》中,加缪在叙事形式上作了诸多实验和调整。事件及场景设置的高度凝练性,贯穿小说始终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型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的大量应用以及叙述节奏的急缓有致,是《局外人》最为鲜明的四大叙事特征。在《局外人》上述四大叙事特征与小说荒诞主题表达之间存在某种深刻的内在关联,前者强化了荒诞主题的抒发,让深刻的哲理得以诗性化呈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中文本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多种明显的不良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目前所遭遇的困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比较文学教学的理论化与空洞化,外国文学教学的线条化与零散化。扭转这种不良倾向,成为学科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提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内容互渗式教学改革模式:让外国文学全面渗透比较文学教学,使比较文学的理论建立在文学史的基础上,冲淡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克服比较文学的空洞化;让比较文学观念深入到外国文学课堂,使外国文学教学打通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乃至不同学科,形成混融一体的知识体系,打破外国文学教学隔绝零散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黑木耳多糖的抗凝血功能,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转化黑木耳多糖得到抗凝血活性更强的黑木耳多糖衍生物.研究了黑木耳多糖转化的最佳发酵条件,比较了未转化和转化后的黑木耳多糖的体外抗凝血功能.通过响应面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转化条件:将浓度4.0 mg/m L的黑木耳酸性多糖AAP3溶液与对羟基苯甲酸充分混合(体积比为40∶1),调p H至6.0,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s-07,在温度为35℃,旋转摇床转速为120 r/min的条件下,发酵48 h,转化率达40%以上.检测转化后黑木耳多糖衍生物APTT,PT和TT的数据结果显示,转化后黑木耳多糖衍生物体外抗凝血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关注便不曾断流过,并且呈日渐升温之势.与此同时,学者对其学术层面的评论也是由浅层译介到深入探析,批评方法由单一到多元,高质量的哈代研究论文与专著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桥词典》作为寻根学式微途中为遏止化寻根思潮走向灭亡而作出自我调适的试验性本,实现了主题形态由对民间风俗以及神话梦幻的展示向对地域语言内部潜藏化意蕴的挖掘,叙事结构由传统以人物/情节为中心向全知全能视角、无中心散点铺开的结构模式,以及化立场由显露鲜明的感情倾向转为客观的冷静考察与清理三方面的嬗变,从而发泄与缓解了寻根学部分内外危机,但又滑入新历史主义化立场,遗失学审美内在特质等新的危机也在嬗变后的新模式下潜生暗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