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晓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包括文艺学学科在内的中国学术正在寻找新的生长点,但是建构学术主体性需要现实的操作方案。在学科建设方面,您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我想请您谈谈您当初筹划文艺美学学科时的动机和大致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生易老天不老,青春活力难永葆。但我读了祁念曾新出的诗集《站立的河流》,禁不住为其中流尚而出的滚热诗情所感动,一种惊讶之感油然而生: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怎会仍然洋溢着如此充沛的青春活力,诗情仍能不减当年的醇美!是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浪潮,激起了他的新的诗情。正如他在诗集的第一首诗《春天的歌》所说:"告别了长夜漫漫的寒冬,你的生命竟是如此活跃。"春天来了,诗人雀跃欢欣,"冰化了",浪花跳跃,浪涛奔腾,/雪消了,春水欢唱,春潮汹涌,/日夜呼啸着向大海奔走,/给人间带来了多少金色的梦--"。诗人迎来了新时代,沉…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帮助智育的开发,吸引学生,具有工具价值,美育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培养、转化青少年的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塑造人格的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应感论     
应感是应物生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感发现象。它“不以力构”,但隐含着艰苦的涵养功夫。它最终以“风飞雷起”的轰轰烈烈呈现,显示了巨大的创造价值。应感的表现是自然的,它的自然性体现在“随物赋形”上。情与景则是激发应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杰博士的<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一书即将出版,嘱我为序.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郭杰从小在徐州长大,还曾在上海教书.他在1987年去了长春,在东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古典文学名家杨公骥教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艺学、美学博大精深,很早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五十年代,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曾在杨晦、宗白华、罗根泽等先生的指点下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典艺学、美学。特别是在跟随杨晦先生作副博士研究生时,我从庄子、孔子的作开始,一路读下去,有三年的时光,对此倾注过全力。  相似文献   
7.
风骨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艺学美学的意蕴至魏晋才得以生成。风和骨是两个概念,风是指文学的抒情性,骨是指刚健有力的语言。这两者结合才具有美的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化育了风骨的情感性和美感力量。气就是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是风骨的审美标准,它是刚健壮大美感力量的代用语。风骨与西方美学的崇高在内涵上有相近之处,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年青时到北京求学,在京卅余载,有幸受到许多老一辈学者的教诲。王朝闻、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在美学上给我引导;何其芳、林庚、吴组缃、王瑶等在文学方面给我启示;冯至、季羡林、杨周翰、闻家驷等在外国文学方面给予指导;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等也在“红学”方面点拨。这些前辈学者的教诲,使我受益非浅,终身难忘。 在诸多前辈学者中,对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发展,影响最大、帮助最多、指导最久,因而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我的导师:“五四”老人杨晦。 晦师在十六年前逝世。在八宝山向他遗体告别时,我含泪徘徊,默哀良久,不忍离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