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中后期,皖籍官员入闽任职的人数增加,成为闽台治理的重要群体。皖籍官员群体在闽台社会治理中具有延续性,并积极参与国家对台湾的治理和政策的谋划。嘉道年间,皖籍官员参与平定东南海盗和台湾动乱,在善后事宜和区域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咸同兵燹,随着皖籍人士避难来闽人数增加,在闽皖籍官商网络构建出现了历史契机,设立了福州安徽会馆。同光时期,淮系军队入驻台湾,在巩固海防和稳定台湾局势上卓有成绩,淮军在台设立了昭忠祠。淮军从台湾撤回之后,淮系掌管了福州船政局,持续参与闽台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金陵,后西征.徽州因处在太平军西出东回的动线上,成为太平军与清廷长期拉锯之地.咸丰五年,张芾以"前江西巡抚"的身份入徽,至徽之初,为筹饷银,设立筹防捐输局,激励绅士商捐输,并照征田赋、设卡收厘.徽商携资回乡,捐输助饷.绅商捐输是清廷在徽州就地筹饷的重要组成部分,劝捐筹饷过程也反映出一种战时特殊的官绅互动.它不仅关系饷银结构的变动,还嵌入了地方社会的运作脉络,影响战争局势.张芾驻徽五年有余,就地筹饷及协济在饷银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可通过奏折进行分析,捐输、协济的变动对地方社会及战局的影响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