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69价石蜡包埋肿瘤标本进行了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结果显示肿瘤DNA倍体与肿瘤分级、分期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DNA异倍体肿瘤出现率在病理1级、2级和3级分别为20.0%、64. 9%和72.7%,在1期、2期和3—4期分别为50.0%、68.8%和80.0%。二倍体和近二倍体肿瘤患者5年和10年无瘤生存率为81.5%和61.1%,而异倍体肿瘤患者分别为30.0%和0%。复发病人中,其原发肿瘤与复发肿瘤的DNA含量相关性差。肿瘤S期细胞比例增高表示肿瘤的恶性度高。FCM检测在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对64例尿路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结果是示:ER、PR阳性率分别为53.1%和50.0%;其中在高分化癌中ER、PR表达高于低分化癌;分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阳性率随肿瘤分期升高而下降,但分期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单发肿瘤、多发肿瘤及复发肿瘤之间,男女两性肿瘤之间及尿路各部位之间,ER、PR阳性表达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路移行细胞癌ER、PR有较高的表达率.且和分级正相关,提示ER、PR表达可能对尿路移行细胞癌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可作为肿瘤愈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阿奇霉素与奥复星治疗男性支原体尿道炎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108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男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奇霉素治疗组68例, 奥复星治疗组40例.阿奇霉素治疗组:口服阿奇霉素500mg/d,1次/d;奥复星治疗组:口服奥复星500mg/d, 3次/d.结果:随着疗程延长,总有效率明显提高:阿奇霉素治疗组从83.8%提高到94.1% ,奥复星治疗组从42.6%提高到67.5%;而且阿奇霉素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奥复星治疗组(P<0.01).结论:治疗男性支原体尿道炎要有足够疗程,要首选敏感药物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系指术后尿液转清后再次出血。我科近十年来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184例,发生继发出血8例,现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情况分析报告于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本组均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58~74岁,平均66.7岁。前列腺中度增大5例,重度增大3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尿路感染2例、肾功能不全1例、肝硬化1例。  相似文献   
5.
对63例后尿道损伤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5例行尿道会师术,10例行膀胱造瘘二期再处理尿道,8例尿道修补吻合术,术生远期并发症出现率在三组病人间差别无显著性,尿道会师术后尿道扩张次数增多。尿道损伤应根据病人情况及医院条件决定采用何种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25例其它泌尿系疾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尿液Fn含量,并同时测定尿肌酐(Creatin,Cr),计算Fn/Cr比值,比较各组人群尿Fn/Cr比值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肿瘤分期、分级尿Fn/Cr之间的差异;比较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结果: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尿Fn/Cr比值为(46.4±26.5)mg/mol,明显高于正常人(14.7±8.8)mg/mol及其它泌尿系疾病患者(28.2±22.7)mg/mol。以34mg/mol为标准,尿Fn/Cr比值诊断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77.8%。尿Fn/Cr比值与上尿路肿瘤分期分级有关。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为53.3%,采用Fn/Cr检测较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Fn/Cr可作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指标。其高低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有关,可大致判断浸润度和恶性度,并可用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家兔血清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的变化,探讨NO在A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家兔60只均分为四组(n=15).ARF模型Ⅰ组:皮下注射1%HgCl2(1.3ml/kg.bw);ARF模型Ⅱ组:肌肉注射50%甘油(10ml/kg.bw);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HgCl2和甘油作为对照Ⅰ、Ⅱ组.24h后,所有动物颈总动脉放血备检,制备肾匀浆.经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BUN、SCr水平,以硝酸还原酶法、化学显色法分别检测血清及肾组织匀浆NO含量及NOS、iNOS活性,肾组织匀浆总蛋白以双缩脲法定量.结果:ARF模型Ⅰ、Ⅱ组血清NO含量及NOS、iNOS活性分别高于相应对照Ⅰ、Ⅱ组(P<0.05~0.01),肾匀浆NO含量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1).结论:NO在ARF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及损伤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结核106例,手术治疗91例,保守治疗15例,疗效满意和比较满意91例(85.8%)。对肾结核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386例膀胱肿瘤患者进行分析,临床表现以肉眼血尿为主,膀胱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CT检查对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高,膀胱局部化疗可显著减少复发率,肿瘤扩散及转移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尿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并界定其临床参考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34例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及29例正常人的尿Fn含量,并同时测定尿肌酐(Creatin,Cr),计算Fn/Cr比值,比较各组人群尿Fn和尿Fn/Cr比值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肿瘤分期、分级尿Fn和尿Fn/Cr之间的差异;利用尿Fn/Cr比值与其它尿生物标志物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势。结果:膀胱癌组尿Fn含量(583.4±302.5μg/L)、Fn/Cr比值(149.5±93.3mg/mol)与其他泌尿系疾病组Fn含量(209.3±125.0μg/L)、Fn/Cr比值(52.4±36.2mg/mol)以及对照组Fn含量(134.3±83.6μg/L)、Fn/Cr比值(38.2±22.7mg/mo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尿Fn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和76.2%,尿Fn/Cr比值分别为81.8%和79.4%。另外,不同分期、分级膀胱癌患者的尿Fn含量及Fn/Cr比值也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后提示尿Fn/Cr比值与目前多种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基本相似。结论:尿Fn含量及尿Fn/Cr比值在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是诊断膀胱癌的一种较理想指标;尿Fn含量及Fn/Cr的高低与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有关,可大致判断膀胱癌的浸润度和恶性度,并可用于膀胱癌的预后评估,但目前仍不能代替膀胱镜;界定其临床参考值为250μg/L(Fn)和62mg/mol(Fn/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