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城市化 ,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同时也伴随着人们伦理价值观及其秩序的嬗变与转型。城市化进程中 ,既积淀着新的道德要素 ,又亟待新的道德整合。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 ,为动态社会善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为实现伦理转换和创生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运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道德生活?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诠释了"结果运气"对人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评价产生的影响。运气影响行为结果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不规则性,使人们在功过判断中存在一定的偏见,也与抽象反思的"公正准则"之间产生了裂缝,而这种不规则性却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目的和效用。斯密对运气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加深了对人类道德本性的理解,也丰富了道德运气问题的当代论争。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建构了其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性的寻求与获得的方式,为我们的伦理价值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他在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获得提供新的社会学前提、进而回应韦伯隐忧的同时,力图重新确立规范的合理性基础,并寻求一种更高要求的伦理建构理路。然而也就在启示我们从交往互动的现实生活中累积理性道德原则的同时,又凸现了其伦理设计的局限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赋予美德和罪恶以某种“应得”,体现着人自身的本性与价值,也确认着对社会合理性与生活意义的追寻.亚当·斯密的伦理学,基于人类情感的“反应性态度”,在功过与赏罚、应得与正义的语境中,既彰显了人对于美德的追求所体现的卓越,因而善应善报的生活秩序原理,也揭示了恶行应得惩罚的情感逻辑与实践法则.重新厘析这一论题,不仅有助于理解赏罚应得的伦理含蕴及其有效性的社会条件,对当下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5.
同情理论是斯密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同情这种情感根据合宜性原则对他人和自我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在成就个人美德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正是基于同情,斯密也力图为实现市场社会秩序的理想图景提供一种合理性证明。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德哲学家,高塞尔和其他契约论者的方法不同,不仅体现在其对博弈和讨价还价理论的拓展运用,用讨价还价理论去决定基本道德原则的内容上,而且他也力图说明理性的主体将道德地行动,从而在诠释理性与道德的关系当中,说明了道德的博弈可能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