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oogle Earth在《遥感原理与方法》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oogle Earth作为一门新技术,在多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在《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Google Earth在影像的直观性、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遥感影像的像点位移以及遥感应用等方面的作用.教学结果表明,Google Earth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依据卫星热异常和仪器观测数据异常,于2013年11月做出东经102°~104°,北纬25°~27°附近将发生6~7级地震,时间在3个月内的预测.2014年4月根据卫星热异常和云异常,继续确认了震级和地点,但是对地震的时间预测上不好把握.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证实我们预测的震级和地点准确,时间在上年度正确,短期月份错误.通过分析地震日期,发现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4月4日墨西哥发生的Mw 7.2级地震为背景,分别利用NOAA和AIUB提供的两类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数据进行时空和空间分析。在沿用"滑动均值-标准差"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利用震中TEC峰值和低值区间进行震前异常分析。研究发现:①本次地震的峰值区间为每天的9:00~12:45,低值区间为每天的18:30~22:15,4月2日出现峰值区间震前的最低点,4月3日出现低值区间的震前最高点。②无论是基于NOAA还是AIUB的数据分析均发现,低值区间表现的异常更为明显,峰值区间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③本次地震震前出现明显的TEC异常,4月2~4日的TEC异常应该和本次地震有关。④由于AIUB数据精度的原因,较难利用此数据发现本次地震震前TEC异常。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10年10月24日周口4.7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总电子浓度变化以及向外长波辐射变化,认为电离层变化异常值出现在6月17日,在河南南部出现一个电离层低值区,向外长波辐射异常值出现在10月22日至23日,表现为震中区附近的向外长波辐射值为全国最高值,同时稳定分布在该区两天时间.研究认为向外长波辐射异常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震中位置,与电离层异常相结合,二者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震级和震中,但是对于时间的预测还存在有困难.  相似文献   
5.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本文对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泾河流域属于中国西北偏僻山区,是西北干旱地区和中部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也是下游灌溉水资源的重要发源地.本研究从泾河流域选取了3个县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技术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考查;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转移矩阵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用于定量分析1980至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加权平均指数分析方法用于对当地农民的认知情况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变幅较大;农地、草地和林地之间的变化交替发生;农业政策、市场需求、个人意愿以及环境保护则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应给予充分考虑.政府政策和试图影响农民土地利用活动的农业环境项目在适合当地条件的情况下,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这些政策和项目必须在非常具体的计划和实施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泾河流域近五年来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使用2004年10月和2001年10月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l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研究了泾河流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近5年来植被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出现了2001年所没有的NDVI高值区(0.6<NDVI<0.8).因此可以认为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纬向分异以及垂直分异明显.纬向分异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NDVI逐渐变小;山区因海拔高而降水较多,植被长势良好;经向分异在北纬36度以北的草地地区较为明显,表现为NDVI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而在36度以南农地地区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首次组合运用卫星云异常和长波辐射热异常方法,依据2012年10月四川西部地区的云异常和热异常,较为成功地对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7.0级地震做出了中期预测,并于2012年10月22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了正式预测卡片.2013年1月18日在紧邻理塘的白玉县发生5.4级地震,4月20日在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事实证明,这次预测震级准确,时间推迟了3个月,距离误差若按中心点计算为250 km,若按边缘计算为50 km.若能结合其他观测数据,则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误差.8月份在我们划定的区域周边又发生了迪庆5.9级地震和西藏6.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的日期和2012年10月19日雅安4.2级小震的发震日期呈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示其可能受某种天文因素的控制.以上发现有利于对今后的地震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村落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及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流域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是进行宏观尺度土地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村落尺度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识别并分析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冲突与解决方案。研究所用资料来自社区快速评估(RRA)、参与式社区评估(PRA)、农户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统计资料等。应用系统抽样法对泾河流域上游的南庄村和史么村的9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在各村进行PRA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①通过PRA方法,首次恢复和直观再现了村落尺度1950年代以来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其变化,与1950年代相比,1985年~1995年代中期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荒山造林。1996年~2004年代草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下降;②1950年代以来,种植作物的种类逐渐转换为市场需求高的经济作物;③不同时期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④尝试性地界定和分析了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主要冲突类型,即公众认知与意愿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生态移民措施与公众愿意的冲突、上游与下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冲突。个人因素如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影响他们对土地结构变化的认知和愿意。研究建议应重视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时期的特点,针对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23日卫星云图上显示意大利地区上空出现了云异常.其特征表现为云的边界清晰,呈直线分布,并且云系不受风力影响,稳定不动,在整个欧洲地区只有意大利地区的云系表现出此类异常.因此认为该地区的地质活动增强。于是作出意大利在1个月内要发生5.5—6.0级地震的预测.2012年5月20日意大利北部发生6.0级地震.证实该预测是准确的.研究还表明,2012年5月6日意大利出现了同样的异常云系,这些异常的时空特征与Mogi Doughnut假说吻合.  相似文献   
10.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一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2.值得注意的是,在草地的亚类间发生的变化,要远大于大类间的相互转化,转化面积均在53×104hm2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1/6,这一变化过程虽然没影响到草地的面积,但却暗示了草地质量先退化后恢复的演变趋势;④政策、城镇扩张和人口增加是造成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