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朱熹的视域中,乾坤之分别在于:乾坤在地位上存在主导与从属的尊卑之别,在作用上存在精进与持守的健顺之分。乾坤之统合在于:就理气关系而言,"乾坤只是健顺之理";就知行关系而言,乾知险,坤知阻,皆是循理而行。在乾坤的统一问题上,朱熹则在不离《周易》本旨的前提下,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拓展。朱子"理本论"体系下的乾坤之论,反映了其理学视野下的新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的双重向度包括:教学内容上历史的追溯与逻辑的演进,教学方式上诗意的契入与哲理的升华,教学目标上生命的涵咏与时代的担当。双重响度下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既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又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孔子以世俗真情为灵魂而建构的仁礼之学,不仅推动了人类的目光由天国转向人间,而且启示了人类的致思由神性转向人性,为人类的自由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尽管孔子在追求人间大道的路途中,不时遭际着无奈与悲怆之境遇,然而他依血缘亲情而认取的人间道义却始终凸显出纯粹而高洁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4.
孟子理想人格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 ,逐步推演其理想人格的哲学建构 ,通过对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涵养过程及理想境界的分析 ,说明孟子追求的是修己善其身 ,达人济天下的完满道德人格。文章进而考察了这一互补人格观在民族精神中的塑造作用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5.
"仁"在《论语》中是全德之称,它至高却非至远,为之由己,求之则至。本文指出《论语》中为仁之道的逻辑推演进程为:以"孝悌为本"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忠恕之道的扩充展开,达到"天下归仁"的共同归宿。旨在说明,这一逻辑演进的展开得益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共同智慧。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蕴涵了中华民族清明安和的气象,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诸多层域,其核心是报情章德、别宜敦和。赋予礼乐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在空间维度上为细微,在自然质性上为稚嫩。"端"的三层意涵,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逻辑导向。孟子以"端"言"心",不仅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说明了活泼之本心成就盎然之德性的可能性,同时也在工夫论的层面上说明了将细微、稚嫩之本心发展为显著、成熟之善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