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许多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直接观察实验看不出是否反应。介绍了一种让学生“看见”化学反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疑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进行探究。使探究顺利实施的重要切入点便是如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化学学科知识提出疑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启发式教学)。一、中学生质疑意识与能力的现状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看,中学生是最容易也最能够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和事件提出具有一定深度、一定广度的疑问和观点的。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支配下,当今的中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的欲望和能力。1.缺乏质疑的欲望客观上说,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沉浸在题海战中没有…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素养。教师的教育地位和教育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灵魂.学习化学必须充分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架构,熟知元素周期律的内涵,明确"位-构-性"的来龙去脉.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知识的学习主要要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周期数和族数的本质,记住1到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掌握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变化的原因;(3)能够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预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4)将"位-构-性"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理论等融合在一起,拓展视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5.
6.
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有灵动的学习氛围,本文就如何激活化学课堂提出了种种方法、途径、对策,同时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目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了解一氧比碳的物理性质与用途。认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与毒性。 2.通过把CO与H_2、C等物质进行对比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3.对学生中进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唯物主父教育与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难点:CO的还原性。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学用品:贮气瓶、铁架台、酒精灯、洗气瓶、燃烧管、火柴、小白鼠、CO气体、CuO、澄清石灰水。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人研究指出,人类的知识总量每7至10年要翻一番,50年后世界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2倍,这就促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可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化学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不教”之境界.-.突出事物本质,培养观察能力突出事物的本质进行教学,有利干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识、记忆、理解与掌握,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黑板上“做…  相似文献   
9.
溶液稀释导配制的计算中,列式较繁,采用“十字交叉法”可大大减少运算显,其原理可表达为:设浓溶液质量为克,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稳溶液质量为B克,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两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根据通合前后溶质总质量不变可得:用下列交县图表示:上图在运用的司把波清接导税溶溶分别扩展为:①m活质的计自(此时把a%留作100%);②加水的计算(挫b%冒作为0%);③蒸发水的计自;④减少接质的计目。特别侵得注意的是,为计界的扼要,可任意调换a%、b%、C%三个数倡在“十字交及图”中的位置,而使…  相似文献   
10.
关注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位化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每堂课成为成功的课,有时听了名师的优秀课或看了名师的优秀教案后,总想按照这种优秀课的思路在自己班级实践一下,可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教授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只注意教师教授过程最优化,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就达不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益。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很难成为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根据我的实践,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可简单地用附图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