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大约有70多年的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可以说大学几乎成了冯先生整个人生的舞台,他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上演了一出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活剧。具有世界眼光的冯先生对于大学的理解可谓是独到而高远,他所提出的"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等大学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思想,而且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先生的这两部书,笔者都认真拜读了,而且经过细心研读,对照比较,发现王先生在对老子的重要论题“道法自然”的解释上存在着前后牴牾、自相矛盾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教理论家对神仙即长生不死的人的系统论证以及对得道成仙的途径和方法的阐扬,使道教的长生成仙说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道教的长生成仙的理想终归是一种幻想,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