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代位执行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难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代位执行的法律定位不准,法律规定不健全,保障不力,导致代位执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理论上、立法上对我国代位执行制度进行深入的认识、探讨,以进一步完善我国代位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2.
1装置图(见图1)2特点和用途(1)特点①设计符合科学原理,构思巧妙。②具有创新性,完全克服了现有水压式贮气装置的局限性。③使用灵活方便,适用范围广。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制作容积大小不同的装置。④制作成本低、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便于推广,变废为宝,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同一种弱电解质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弱电解电离度越大,溶液导电能力也越强。”的问题,除了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外,最直观的办法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冰醋酸在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的变化。即冰醋酸在用水冲稀过程中,可观察到由不导电到导电能力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过程。通常实验过程如下:在烧杯中插入电极(碳棒),电极与演示电表(欧姆挡)相连,烧杯中缓慢加入10mL左右的冰醋酸,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观察电表指针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刚开始由电阻很大到逐渐变小的现象很明显,但是后来冰醋酸中加蒸馏水浓度变化太慢,指针几乎不移动,老师只好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再加水冲稀,如此往复多次,既浪费时间,冲稀后的溶液也不再有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晚三叠世末的盘山I型-A型复合岩体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东段,可划分为四个单元,从早到晚,依次为狼家峪单元、官庄单元、东罗庄单元和小盘山单元,前两个单元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后两个单元为A型花岗岩.在岩石学、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上,I型与A型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异.I型花岗岩相对富碱(K2O+Na2O=8.15~9.50%)、铝(Al2O3变化于13.05%~15.49%)、钙(CaO介于1.22%~3.02%)、REE、Rb、Ba、Hf、Tb,相对亏损Nb、P、Ti、Zr和Th.A型花岗岩富Si、全碱、Th、Nd、Rb、Hf,相对亏损REE、Ba、Sr、P、Ti、Zr,并具有偏高的Rb/Sr、Ga/Al和明显的铕负异常.盘山复合岩体具有低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234~0.70628),负的εNd(t)值(-12.73~-15.70).区域背景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岩体定位于构造环境从挤压向伸展转折过程中,早期的I型花岗岩记录了挤压环境特征,晚期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相对伸展的构造环境.盘山I型-A型复合岩体的确定,表明燕山陆内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末到早侏罗世经历过由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折.  相似文献   
5.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在课堂教学的初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导入的方法就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下面谈谈常见的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1新旧原电池试验器的比较 现有仪器是由1个方形塑料杯、2个接线柱和2个黄铜夹构成,实验时还要配合导线、直流电流表等仪器(如图1)。在实际使用中接电源线时转动接线柱,铜夹也跟着转,导线不易安装,经常接触不良,铜夹夹持不牢固,做电极板用的铜片、锌片极易脱离掉在硫酸中,影响实验进度。  相似文献   
7.
各地初中实验教学中使用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装置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并联4个以上的灯泡,通过灯泡能否被点亮来判断溶液是否导电。该装置制作容易,材料易得,但是此装置致命的缺点是在220V高压条件下进行操作,尤其不适合学生探究实验。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我改制了该导电装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塑料包装,如油桶、饮料瓶、药瓶等,家庭中最常见的是5L左右的食用油油桶,如用洗洁精清洗除去标签后就是很好的塑料容器,可以盛装化学试剂,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