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和白俄罗斯钾肥资源合作态势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之一,因钾盐资源匮乏,中国钾肥消费对外依存高,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对保障中国钾肥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白俄罗斯地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心脏地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地区,在俄乌危机背景下,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白俄罗斯国内金融危机加速了其与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白合作进入关键机遇期,钾肥资源合作已成为中白两国元首确定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白俄罗斯钾盐资源优势突出,钾肥产业基础良好;中国钾肥生产量和消费量均持续上升,但供需缺口依然很大,钾肥供给在较长一段时期还要依靠进口。目前白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钾肥进口国,中白两国在钾盐资源本底、资源市场、开发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但中白钾肥资源合作面临着进展缓慢、风险加剧、第三方干预等问题,建议积极推进中白钾肥企业股权合作,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避钾肥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跨境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是支撑其区域合作发展的关键枢纽和通道。科学评估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建设的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提出防控对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跨境交通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了高、中、低3类生态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防控对策。结果显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沿"两带、一线"分布;中蒙俄跨境交通带是沙漠化高风险区,中俄跨境交通带和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是多年冻土高风险区。文章提出生态风险防控对策,即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两高三低"型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经济走廊,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立4层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创新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国际间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蒙俄生态风险监测网络体系。文章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的合理建设,以及生态风险的科学规避与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交通运输是塑造经济空间格局以及主导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力量。构建"一带一路"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是沿线各国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必须重点突破的优先战略任务。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及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发展格局,发现"一带一路"中部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代化快速交通发展滞后,交通运输业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即率先加强同中亚国家间的道路连接,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点轴建设。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即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平台、发挥民航运输的先锋作用、将高铁建设作为突破口、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建立国际物流体系、成立国际物流协会、确立国际物流标准、构建国际物流信息网络。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所得结论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咨询。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维护"一带一路"区域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农业空间格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农业双边贸易情况和主要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包括:实施"土地进口"战略;以海外"高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桥头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联盟"全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等。最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建设示范、保障性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实证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信息化发展格局,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同时各国信息产业贸易发展格局极不均衡。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突破"数字鸿沟",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通过输出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深化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最后给出了我国制定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即积极开展顶层设计、组建信息化发展共同体、推进卫星通讯及跨境光缆建设、扶持信息产业企业走出国门、推进智慧城市及世界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跨境物流合作"等。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总结既有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缘政治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既有地缘政治理论宏观性太强,理论缺乏国际伦理基础,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现实。文章将经济学的外部性概念引入地缘政治领域,提出了地缘战略外部性概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会产生外部性,且外部性随国家的规模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大而变大;通过负外部性最小化可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负外部性最小化应该成为地缘战略优化的目标。地缘战略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对地缘战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认为,地缘战略研究应将区域或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应探索建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加强地缘政策及其效果的系统性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历史案例研究。文章以负外部性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我国(新兴大国)的地缘战略选择,认为正外部性最大化是守成大国最核心的地缘战略利益,遏制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守成大国的霸权战略思维。文章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我国"一带一路"地缘战略应该注意的重大问题:(1)加强世界和周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系统性研究,努力实现地缘战略负外部性最小化。(2)尊重西方守成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增加同西方守成大国的交流沟通,降低因形势误判而发生正面冲突的概率。(3)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加以自己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体系的层次和外围国家的数量,绝不追求地缘政治地位的正外部性(霸权利益)。(4)借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及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增加地缘政策储备,为化解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危机提供足够多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