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科学研究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中的咖啡馆提供了平等性这种公共领域形成的首要属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弱者的武器”和“差序格局”等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所导致的地方性“小圈子”是制约中国的传统,乃至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跳出从个体性到群体性的魔咒,就只有如虚拟见证一般,通过脱下社会身份的先验性外衣实现在匿名性下无限的团结.也只有通过微小但无限的“我”,才可能以共同的“网民”之名,战胜强大但有限的网络精英,从而以一种涓滴之势和平地推动网络民主化.  相似文献   
2.
拉图尔的《实验室生活》被誉为STS,特别是科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既有研究却通常目的论地发掘其他工作与它的关联,或是试图片段地总结拉图尔此前经历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借助博纳市档案馆提供的一手材料,重构了拉图尔对科学产生兴趣、初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以及1975-1977年拉图尔在索尔克研究所从事实验室研究的经历。研究发现,是一系列偶然的邂逅和回溯性转换让拉图尔放弃了跟随、引进美国科学社会学的执念,进而创立出独具特色的实验室人类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选择”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过度趋同”的现象,通过回顾其理论产生的两个来源--发展主义和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制度和技术的决定论思想只会默许趋同的发生。而选择之所以会成功,依赖于制度和技术所提供的愿景、系统各要素间互动所形成的内聚力,以及人工物和物质材料等所构成的约束等必要条件的达成。我国在满足可选择性条件方面虽有诸多先天劣势,但沿袭政策试验的良好传统让行政指导重新模糊化,从而释放出地方政府等行动者创新的潜能并恢复必要的解释的灵活性,不失为一个突破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身处在科学的洪流当中,如何判断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是库恩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性难题。时下"大数据"概念在政策界和学术界的火热,使得这一需求更加迫切。突破了此前科学计量学静态拍照式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反事实思想实验发现,"大数据"的国内外发表物关键词共现网络表现出了较低的网络稳定性。因此暂不能判断"大数据"是引领新范式的"大趋势",甚至有必要在"学术看门人"和打造硬核方面进一步做文章。相比之下,同样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著作《小的是美好的》却可以通过反事实的稳健性检验,反过来验证"大数据"目前"虚热"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结合Christensen的动机/能力框架,提出认知是非市场因素对企业作用机制先导的理念,并从(替代性)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宏观创新环境,以及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分别论述企业对问题认知的重点和所采取的策略。通过我国3G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和日、韩两国3G产业的对比,验证非市场因素对创新的巨大影响作用。最后,对我国3G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历25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孵化器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作为转型成功的经典案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经验是否代表着未来转型方向的问题值得探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深清院存在着孵化企业获得资源不均衡的特殊状况.面对已有理论框架,普遍预设孵化企业从孵化器所获取的资源是均等的假设前提,本研究转而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案例中建构出一套孵化器企业分层的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两起重大科研不端案件的回顾,对传统的多源流政策议程模型和触发机制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行动者能动性的多层流演化的新模型.本文打开了问题流过程的黑箱并指出,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在于来源于不同行动者对于复杂问题的收敛能力之间的博弈;而我国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政策议程的形成是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对科技体制建设中逐渐暴露出的新问题重新界定的方式,对现有矛盾的一种缓和甚至焦点转移.因此<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只是我国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政策议程的"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政策范式的理论回顾和分析,设定“国家主义-民主主义”与“战争-和平”思维两个维度及其衍生的四种模式,并以此为理论工具对《美国竞争法》的社会形塑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法案的成功出台,代表着科技政策方面国家主义“危机动员”模式的延续,而教育政策方面从“民权推动型”转向“民生推动型”则包含着妥协的因素;“国家主义-民主主义”维度的分歧作为美国政策范式的最显著特点也会长期延续。通过分析,认为美国对于人才 “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理念性分歧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存在,而授权法案的性质也使其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受到困难;同时也引出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有的两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王程韡 《科学学研究》2020,38(4):595-602
西方的组织协调理论以个体利益和整体效率的平衡作为核心假设,全然忽略了。通过回溯前三十年麻风和疟疾防疫的历史,研究发现,市场机制以外的组织协调模式是可能的。“大会战”中组织协调主要依赖于有限责权的工作组和各种形式的现场会、培训班实现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经验遴选和扩散。直接回应社会挑战,去除了本位主义的藩篱,满足了科学发展所必需的无私利性原则,也让两个短期的任务导向的工作具有了长期扩散导向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王程韡 《科学学研究》2011,29(4):634-640
 被喻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由于其在软件外包和近来生物技术等行业的卓越发展而成为亚洲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本文突破了以往指标化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同质化”解释对于未来潜在风险的漠视,而是采用了经济、知识和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对班加罗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创新与可持续创新的断裂,创新与城市其他职能的断裂,以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断裂等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以此号召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对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多重资本的分配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