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张耿光(一)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虽然他们都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虽然他们中确有少数人早已随历史洪波而沉沦,然而就其主体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浓厚的忧国忧...  相似文献   
2.
“士卒亡者”、“马之千里者”,对于这样的语言格式,向来理解不一,无有定见,最有影响的是“定语后置”说。通过教学实践,深感“定语后置”不能准确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本文目的在于阐明对这一语言格式的再认识,故不对他文提出直接评介。出于讨论方便,暂把这种格式叫作(名+动)者结构。 (名+动)者结构有两种清况,一是名词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直接结合,即下列第一组,一是名词和动词结合时其间有一“之”字,即下列第二组。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判断句具有怎样的形式和特点,古代汉语里是否存在表示判断的动词,判断动词又是在什么历史时代里形成,跟古代汉语判断句式经常有联系的“者”、“也”、“非”、“为”、“乃”、“即”、“则”等词语,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