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姑且不说高考指挥棒的问题,也不说各种练习材料泛滥成灾的问题,单就经过国家教育部门审定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来说,虽然成绩不可抹煞,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里仅以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为例,看看所存在的问题:《白杨礼赞》课后的练习题。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七段,找出四个反问句,看其中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着重号是笔者加的)须知,这个题是要初二学生回答的。现在,我们不要求高中生也不要求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3.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4.
点石成金的手指──评《作文训练大观》李淑章朋友送我一本《作文训练大观》,作者是伊盟达旗教师进修学校的高级教师刘风。翻开一看,不过是议论文怎么写,记叙文怎么写;不外是审题、立意这一套。因为要对它评论一番,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不读则已,一读竟然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国学之精华。对此,人们不会有什么争议。但自古以来,对其解释却分歧很大。本文暂选其中十则(《论语·学而第一》选二则,《论语·为政第二》选二则,《论语·八佾第三》选三则,《论语·里仁第四》选三则),列举诸家之说,并分析其异解之由,最后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7.
《画诀》上说:“石有三面,树有四枝。”意思是画画时,笔法有阴阳向背之分;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物体的立体感。这句话运用到文学作品人物的塑造上,就要求不仅要有正面描写,而且要有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此外,还要善于从背面透露人物的言行,一字不着,而境界全出。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在刻画人物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