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许慎《说文解字》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两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2.
以《说文解字》中与语言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语言内容的充实性、语言教化的伦理性、语言运用的思辨性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意识,从中发现先民语言审美意识与道德教化、传统修辞等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发现《说文解字》中蕴涵的中国先民语言审美意识既具有质实性、人文性,又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以《说文》中与“天、地、人”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崇数、敬天、厚地、尊人、尚德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先民的全息意识,发现中国先民的三才全息意识具有丰富性、和谐性、系统性。一部天地人合一的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参通天地、以人为本的全息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有人将"戴胜"释为头戴干戈之类的兵刑之具,结论失当。文章结合"层累造史说"史学理论与"礼失求诸野"调查法则,立足《山海经》原典,对照卜辞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材料,对"戴胜"一词进行多角度详尽论证,觅其正解。诸多文献史料语料充分表明"戴胜"是"(西王母)头上长了一团隆起突出的息肉,形如‘■’状",与戴胜鸟首羽冠形相似,二义语源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与宗教职能,从而破解了西王母之真相,为学界更好地研究《山海经》文本提供了翔实确凿的疑难词语例证。  相似文献   
5.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6.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下,最终凝铸了独具特色的风鸟文化。  相似文献   
7.
对《中古汉语读本·宗定伯卖鬼》一处注释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汉语读本》将《宗定伯卖鬼》中的“大亟”释为“很累”,笔者认为不妥,同时有必要对“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进行重新解读,文章试图从生活事实(生活常识)、文学事实(艺术真实)、语言事实(文字材料)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力争还这则小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涵丰富的语言审美意识内容,文章以《说文》中涉及审美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语言内容的充实性、语言教化的伦理性、语言运用的思辨性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意识,从中发现先民语言审美意识与道德教化、传统修辞等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语言审美意识始终洋溢着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说文》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阐中华先民的侠文化精神。研究表明:侠最初是上古君王、贵族或人臣养的剑客、刀客等,他们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刃器械,且仗义疏财、知恩图报,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随着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深入,侠被时代赋予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建功立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等新内涵的融入使它真正担当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从武士至君子再到爱国者的形象转变凸显侠文化的日臻完善,《说文》侠文化给中华文明史贡献了正能量、源动力、好声音,其价值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