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墨子实用主义美学的内核及其价值朱怀江墨子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就国内美学界研究现状而言,问题有二:(一)弱化其哲学基础和逻辑关系而加以摈弃,(二)肢解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整体观念,故墨子美学的研究多年来收获甚微。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本意义的角度出发,解构了蒋勋《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诗所表现的双重乡愁,从双重感和双组意象两方面阐释了乡愁存在与语言逻辑之间的叙述方式,认为其美学特点是:双重情感(叙述内容)和双组意象(叙述手段)有分离和纠合、有单一和多元、有局部和整体、有历史叙述和现实叙述,共同成为全诗抒写双重乡愁的立足点和结构篇章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理论程序是:(一)认为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理论体系主要由“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境界说”等五大理论层面构成,其中“天才说”和“游戏说”则是王国维关于文艺发生美学观的集中反映;(二)从文本学的角度出发,解构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文本意义和理论向度;(三)从历史比较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5.
“居”是庄子艺术哲学关于理想语言世界的中心范畴之一,建构了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元问题。“居于道”、“居于德”、“居于神”作为“思之居”构成庄子主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三级意向;“居于天地”、“居于心灵”作为“住之居”反映出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可操作性。这种灌注着信仰生命本源的艺术主体定位之思的诗性关怀和建设是传释居所澄明和形上慰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物”是庄子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物论作为庄子哲学具有范畴意义的理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确证主体生存方式,因此,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支撑。本文分解庄子物论的理论层面之一:是形上与形下叠合而成的道物互映,重点分析了其形上学本体原理由“道—物”思维方式向“人—物”思维方式转化的特点,认为“道”、“人”、“物”三元互映于生命形式是庄子物论的至上境界和圆满终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