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浩瀚空间的包涵容纳,遂沉积、构建成中华民族的独特存在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人格,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事行为方式。尽管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文化对个体及民族生命历程的记载是相通的,积累、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世界人民所向往,我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接近她、诠释她。由于中国文化体系过于枝繁叶茂,面对它的多学科门类、……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浩瀚空间的包涵容纳,遂沉积、构建成中华民族的独特存在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人格,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出版界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出版体制改革的讨论,是卓有成效的.它使出版业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适应市场是否就意味着将自身推向市场呢?当出版业愈益趋向于功利性目的,逐渐丧失其应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人事精神,其改革前景难道是可以想象的吗?在讨论市场经济与出版改革的关系时,我们能否从一种因袭的外在的“为……服务”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重新为出版业“定位”,即确定自身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呢?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讲“中国话” ,应特别注意关照现存的边缘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丁少伦从当代性、文化的具体性、文化的解构和创造等方面阐释了其出版理念 ;张强认为新的人文话语的选择的关键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先锋性 ;朱国华分析了中西方两种诗学叙事话语方式的优长和缺失 ;骆冬青认为主流之外的“边缘”、“正统”之外的“异端”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话语的灵魂的源地 ;刘墨分析了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置话语空间和类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