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5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日报记者把近两年来驻站记者和编辑部派出记者写的一批作品收集起来,编成《潮涌大江》一书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因为这些年来,虽然本报一些有成就的编辑记者出版过一些个人书稿,但就集体而言,把散见于报章的新闻作品收集起来,从某一侧面编成专辑出版,做得还很不够.这次,记者部收集了32位记者的150篇作品,编成这个专辑,侧重反映荆楚大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反映荆楚儿女新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播了沿海地区一些新的信息,读来不但使人倍受鼓舞、格外亲切,而且得到不少新的启迪,引发一些新的思考.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之后,荆楚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又一轮春潮.这一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波及全省每一角落,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而在这些带历史性变化的事物中,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崛起,武汉这一“龙头”的腾飞,长江三峡工程的上马,京九铁路湖北段的兴建,隔河岩水电工程的峻工等,则是带有标志性的壮举.我们的记者,以饱含热情的笔触,浓墨重彩纪录了这些重大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高吭明快讴歌了创造这些奇迹的人们,给历史留下了佐证.记者不是“史家”,因为历史不是新闻,但真正的新闻却是历史的依  相似文献   
2.
宋汉炎同志写《新闻与美学漫谈》近10年,我也追踪读了近10年。对汉炎来说,这是一个追求、探索、思考、论证的艰苦过程。我知道,他为了这本书中的某些篇章,曾作过多方面准备,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曾在自己的采编活动中反复实践,力求使自己的观点受得住实践的检验。现在,他把10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并嘱我写几句话。借此机会,我重温了这部书稿,深深感到汉炎10年奋斗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他运用美学理论和原理,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新闻现象,大胆提出并论证了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这一命题,并对新闻报道中美的形态、美的本质和新闻采写传受中美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许多独到见解,无论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讲,都对我们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3.
卢吉安 《新闻前哨》2005,(2):115-116
《武钢工人报》的中年记叶国成,把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作品选编成集,取名《见证新武钢》。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钢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把一个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有大企业的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参与编修湖北日报(集团)60年社史,免不了要翻阅一些中国报刊史资料,以熟悉湖北报刊业的源流与底蕴。这个学习过程,对我的传统报刊史观念触动很大。原来我认为,中国的报刊只是发端于古代的邸报、杂报、小报、宫门抄、辕门抄等,没有其他源头;记者出现于16世纪欧洲,报纸是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报业集团即报业托拉斯等称谓都是"泊来品",在中国没有根茎;晚清以来中国报刊的中心地域是上海、北京、香港,湖北和武汉没什么地位。现在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办了十年.从季刊到双月刊,这期开始将变成月刊。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对一个刊物来说,特别是对她的编辑人员来说,则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充满创造与喜悦的历史。想当初,创办这本杂志的目的,仅仅是为编辑记者提供一个发表论文的园地,因为在1986至1987年的新闻专业职务评审中,许多资深编辑记者缺少新闻论文。现在看来,这个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十年间,刊物共发表新闻论文1500余篇,300多万字,其中不少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评定专业职务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6.
这是个浮华喧嚣的时代,也是个性凸现的时代。人们对学术的追求,或多或少带有几分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如何应对21世纪?如何加强新闻摄影策划?如何加强图片编辑、构筑“大图片”格局?近一年来,不少媒介的老总、摄影记者、摄影通讯员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和交流。为此,本刊特将原“摄影窗”改为“面对读图时代”,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讨论,推动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闻摄影科学湖北日报社社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卢吉安“新闻无学”,“新闻摄影更无学”的观念,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大新闻工作者,阻碍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无学”的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  相似文献   
9.
论队伍建设     
记者心中要有全局 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相似文献   
10.
《武钢工人报》的中年记者叶国成,把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作品选编成集,取名《见证新武钢》。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钢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把一个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有大企业的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