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创造了新契机。《概论》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发挥好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教育。其中,教师观念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机制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回归社会,让社会和公民实现自我管理,也即社会自治。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机制,创新社会自治方式,实现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4.
“概论”课教学中开展“经典品读”教学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形式。在“概论”课“经典品读”教学中全面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经典品读”教学做到“八个相统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当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进一步提升“经典品读”教学成效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5.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是在保护专利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些行为人为了避免直接侵权,其行为并未完全覆盖专利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却对直接侵权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专利法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案件。本文即从我国农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看农药产品间接侵权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正>案情1995年3月13日,安徽蚌埠涂山制药厂(以下简称涂山制药厂)与李新民签订了《"乳增宁胶囊"新药副本、技术独家转让协议书》。协议约定:乳增宁胶囊是由甲方(李新民)研究的科技成果.甲方将此副本技术独家转让给乙方(涂山制药厂)生产.转让费50万元整。1995年5月26日.涂山制药厂取得了"乳增宁胶囊"《新药生产批准文号批件》[(95)zw-05号]。1995年11月23日.李新民以"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及制备方法"将"乳增宁胶囊"新药技术申请发明专利,授权日2000年7月7日,专利号为951137891.1。1997年12月23日,因涂山制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现代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为背景,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变化,可以揭示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深层次的动因,并说明在社会分层理论上实现理论创新,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分层理论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现代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概论》课专题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认识论、教育规律的要求,也符合《概论》专题课程的特殊性和大学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其课程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时,同时要保证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强化考核目标、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元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揭侯斯是我国著名的题画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他以其实际创作丰富了元代的题画诗,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题画诗特点。本文拟从其题画诗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两方面对揭侯斯的题画诗进行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10.
本课题组针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与非显而易见性的关系,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得出以下观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不是创造性判断的单独因素,而是通过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启示的确定,蕴含于非显而易见性的判断过程中,或在非显而易见性判断后,修正创造性判断结论。在不同的案件中,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和技术进步的程度有高低之分,其对创造性判断结论的影响要综合评价。当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越来越显而易见,则发明欲具备创造性所需的技术进步也应随之提高,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前者在创造性的整体判断中所占权重更大。发明的技术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产生质变,重点需要判断其与现有技术已知性能的相关性。在"量"上优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尚不足以证明预料不到,还应当结合相关背景技术和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确定该效果是否超出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