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诱导式。就是通过记者的诱导提问,启发对方畅开胸怀,把情况主动谈出来.诱导的方式很多,有的可通过讲某地发生的同类的事例;有的可绕一绕圈子,逐渐接近;有的可通过口吻、眼神、举动诱导对方.请看下面事例: 1965年,中国外交人员在巴西受到迫害,经过斗争,胜利归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了年龄最小的张宝生,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我是青年报的,你是共青团员,咱俩谈谈,你多大了?”张:“二十五岁了。”记者:“什么时候生日?”  相似文献   
2.
美学与新闻     
美学的实践证明,所谓美,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存在、运动的结果。例如名山巨川,大潮飞瀑、奇苑异石、飞禽走兽、蓝天白云等;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善的实践的结果,例如先进人物、英雄业迹、壮丽人生、美好情趣等;艺术美是人们按照一定艺术规律创作的艺术成果,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和雕塑等所表现的美。可见,世界上是充满了美的。然而,现实中的美,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红火,有的清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4.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一是现场感强,二是篇幅短小(评奖文字作品要求不超过千字)。这样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阅读省时,可读性强,读者喜欢;而且能够使版面增大稿件容量,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新闻媒介的历史使命。那末,采写现场短新闻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选题要精当现场短新闻,毕竟是新闻中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记者在确定采访对象时,不能不考虑新闻事实是否适合用这种体裁来表达。有的新闻,现场感可谓强烈,但未必能短。中外新闻史上,都有这样的先例。1956年新华社采写的《当你们睡熟的时  相似文献   
5.
对于采写难度大,读者急于知道的重大事件,能够主动克服种种险阻,及时向社会揭示事实真相,这是一个人民记者责无旁贷的天职。1946年12月24日晚,北大女生沈崇被美兵奸污。当时,北平一片白色恐怖,民办亚光通讯社就此发的一条短讯,竟遭到北平警察局无端扣压,并由局长打电话通知国民党中央社转告各报,不准登这条消息。可是26日北平《新民报》等几家报纸竟予刊载。抗暴浪潮很快波及全国,北平、上海、开封、重庆、昆明、广州、台北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共50多万学生,相继罢课游行,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去。但,人们还不了解这一事件的详情,甚至有的别有用心的人趁机造谣说:“八路军有意唆使一个  相似文献   
6.
倾听雨声     
躺在床上,静静地听雨。淅淅沥沥……像密友间推心置腹的低语,像大海温情的倾诉。这雨,是和谐的旋律,是万物生长的进行曲。我轻轻眨着眼睛,任雨丝飘进心灵的窗扉——拂散梦的云烟,唤醒诗的情愫!敞开大门,接受雨的洗礼,洗去污点,洗去不安,洗去悲伤,洗去晦  相似文献   
7.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报道中,是满足于现象真实,还是要求达到本质真实,这对于新闻坚持真实性原则和深化报道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哲学上讲,世间一切事物均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在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是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多变的,一般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比较深层的、稳定的,一般是不易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觉的。现象和本质共存于同一事物中,二者既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誉为“新闻哲学”,的确,书中充满了科学的哲学思辨;更可贵的是书中还提出一些重要创见。这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论证就很具有独创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历来,新闻界在谈到新闻采访时,都非常强调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地深入下去,采写出形式活泼、内容深邃的新闻来。然而,到底什么是第一手材料,从来还没有一个周密而科学的定义。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一手材料的理解是极为模糊的。例如有人说,我经过深入现场,亲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只是一些第二手、第三、第四手材料,极少能称得起第一手的。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名词上的争论问题,由于对材料第几手认定上的含混不清,就往往会给新间采访造成事实上不同程度的失真。可见,弄清采访中摘到的材料到底算第几手,这不但具有学术上、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有着积极的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记者(当然包括大量的通讯员),要凭着犀利多彩的笔,及时记录着时代风云的阴晴变幻。不少记者有长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记者生活异于常人:采访无尽期,发稿无尽日,难关无尽数,揽胜无尽头。来去匆匆,经常是满负荷运行。因此,能够排除这些“无尽”的干扰,而又能持之以恒写日记者,也确实需要有超人的决心和毅力。那么,记者写日记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可以开阔记者的视野,锻炼记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记者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与当时报道任务无关的这样那样的事实和问题。对此,如不进行有意的积累,就很难留下什么痕迹。记者如果有意加以记录、积累和思考,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