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知识管理来指导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传和  田才 《图书馆论坛》2006,26(1):130-132
分析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内容,论述以知识管理来指导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田才千 《职业圈》2007,(9S):119-119,114
作文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改变学生“谈文色变”的局面呢?文章阐述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4.
田才千 《教学随笔》2013,(12):15+84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用活教材是现代课程的新要求。我们要透过教材,读她、赏她、品她,更重要的是张扬教材的个性,激活儿童体验,赋教材于生命。让文本与学生、老师展开对"话",让文本的作者、编者、教者、学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使她们的生命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夕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按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习作要求。只要认真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它更为强调的是:关注学生习作的兴趣性;注重观察、积累、表达、修改等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倡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最终目标是形成作文能力,养成自能作文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相似文献   
8.
田才千 《学周刊C版》2011,(9):150-151
现场回放: 【片段一】在生成中质疑——《小摄影师》教学片断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哭.不只是因为没有带胶卷。  相似文献   
9.
田才 《教师》2012,(1):45-47
一、理解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认识是前提所谓个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改变学生"谈文色变"的局面呢?文章阐述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