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市级新闻单位通常情况下不会安排记者进行域外采访。但近一两年里,我们衢州市新闻单位为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多次联合或自行组织了一些域外采访活动。从实际情况看,这种采访活动有多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采编水平的提高。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新闻记者,应该对全局性情况和趋势有所了解、把握,对典型地区的突出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分析。这种把握和观察,除了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外,还与走出去,打开视野,身临其境地了解当地情况分不开。像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安吉竹产业的发展、嘉善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等等,我们衢州的记者都有欲“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激情。这几次的采访,让他们觉得很“过瘾”。同时,也通过采访,通过与域外人文文化、思维个性、经营模式等的接触和“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我的学术兴趣集中到美学领域,出版了几本美学论著,提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生生美学"。我就根据这些经历,来与研究生同学交流一下"怎样研究美学"这个问题。诸君千万不要轻信,下面的内容是可以点石成金的"治学方法"!首先,怎样理解"学术研究"?这好像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包含的生态智慧,强调了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为说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及其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性审美经验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审美经验的深层结构,可以清楚地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审美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关系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生态美学建设,彻底改造主导美学观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审美体验在环境公共行动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美学家必须化解与景观和环境相关的审美体验、审美判断以及决策中的一系列对立性要素,诸如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非人类与人类的对立、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地方民众与专家的对立。真正的环境审美体验是积极的、参与性的、可交流的,而不是消极的、私人的、主体性的。通过这种体验,我们可以消除一些妨碍美学在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障碍。一些途径可以打破人与自然的界限,比如园艺、环境艺术以及相关的对于环境的审美估价方式,都能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鼓励对景观更加亲密、更加积极的审美参与,应当重视审美沟通的价值,即与更多的人讨论和分享我们的环境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看新闻,人们记忆最长久的,莫过于那些重大事件、典型事件。  相似文献   
7.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8.
最近发表的环境美学论著提出了多种提议,呼吁用各种非审美的标准来限制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其中一些标准是道德上的。学者们认为:这些道德标准排除或者贬斥一些对自然对象进行审美欣赏的形式,同时裁定或者抬高其他一些形式。本文的目的是评价其中一种主张。它大体上认为:自然是我们应当尊重的事物;然后追问,是否有些审美地欣赏自然的方式对自然不尊重.而其他一些方式则表现出尊重。本文最后指出:那些对自然不尊重的欣赏方式都是不能接受的或不恰当的,而那些尊重自然的方式则是值得接受的——仅仅因为它们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思想中,伦理学与美学经常以不利于后者的方式被对比。一个富人可以把赚得的金钱用于美化他的住宅上,可以通过不公正地对待他的雇员而增加自己的审美珍宝;一个妇女可以使用化妆品或毛皮大衣来增加美色、取悦他人——而这些贵重物品都是以动物的极大痛苦为代价的。当美国人最初认识到各种环境问题时。我回想到在我家乡的小镇上,一个环境问题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大力扩充郊区的分区制,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所包含的逻辑进行合理地推论就会发现: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环境美学”.完全符合生态学的内在逻辑。因此,西方学者通常也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笼统地称为“生态美学”。我所理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学者的理解要严格一些:只有那些基于生态伦理、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动态而有机的生态系统、并对自然环境持有尊重态度的环境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美学。依据这个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西方学者正在有意、无意地走向生态美学。这里刊发的来自国际一流学者的三篇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学术走向:它们要么从过程哲学出发,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人类应该普遍地尊重自然世界的丰富性(小约翰·B.科布);要么强调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从而避免人类的灭绝(大卫·雷·格里芬);要么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将尊重自然视为环境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罗伯特·斯特克)。我们相信,这组短小精悍之作,必将对于我国的生态美学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