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临沂师范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和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课程分要素进行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年、单门课程的清理与重构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最后凝聚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新课程建设工程,形成了以课程要素设计、要素配置和要素测控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实现了人、财、物围绕课程要素进行配置的建设目标,促进了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汉代公府椽吏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成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皇帝和三公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公府椽的地位高于其他各级椽吏,职责十分广泛,在辟除中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市场、政府和高校在大学外部评价体系中承担不同功能,传统外部评价以线性单向模式为主,存在政府评价“过硬”与第三方评价“过软”、手段与目的倒置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主体在外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需要开展“元评估”,构建以自我评价为基础、以社会评价为参考、以政府评价为指导的内部外部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要从重塑评价理念、优化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流程、完善自我评价四个方面推进外部评价改革,打造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良性互动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闻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就业两张皮问题,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新闻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地位及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新闻传媒类教学改革应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以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吏与官相通,吏员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使汉代官员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较强施政的能力,确保了官员的高素质;吏员在汉代行政信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行政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保障.汉代吏员由各级行政长官自行辟除,分曹治事,使各级政府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行政运作系统,对汉代地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司法从属于行政,这历来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汉代各级政府中均设有专门负责司法的掾吏.我们统称之为“狱吏”,他们是汉代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王朝对这些狱吏十分重视.贵治狱之吏为汉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汉代.这些“狱吏”不仅在司法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影响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汉代吏员的管理由各级行政长官具体负责,中央政府对吏员的管理主要是在宏观方面的指导与控制,若长吏在辟署时,违反了国家法令或规定,会受到责罚。长吏对吏员管辖权限极大,具体管理由功曹负责,考勤和考功是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民间以布衣身份上书的事例很多,蔚然成为一时风尚。这种风气是在战国游士之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汉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民间上书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求官与诉冤两种情形。这种风气对汉代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是中央政府选拔人才、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对常规司法程序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