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波黑战场震耳的枪炮声,巴格达上空导弹的刺眼轨迹,柬埔寨丛林中地雷的沉闷声响,摩加迪沙街头隆隆开过的装甲车……这一切构成了当今世界令人担忧的画面。 这一次又一次的地区冲突,犹如一个又一个冲击波,不断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中引起反响。冲突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4.
5.
媒介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媒介从业人员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对这种变化的感觉尤其强烈.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对现有媒介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的需要,而且提出了如何确定培养未来媒介从业人员新的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新闻工作,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有优势但难度也很大。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份工作是极为艰辛的。然而,我依然深爱着新闻工作,它虽然艰辛但却极富挑战性,其吸引力也许只有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沈世纬,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一直在新华社分社工作,采写并组织了大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言论,近几年共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新闻理论与业务的研究文章。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我认识沈世纬同志的时间不长,但知道他的名字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沈世纬同志长期从事国内新闻报道,我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域工作。虽然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但对新闻理论都有兴趣,加之世纬同志的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因此常常拜读他的文章。前不久,《新闻战线》的…  相似文献   
8.
从科索沃战争说起 1999年3月25日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这一夭,美国和北约的炸弹一枚接着一枚地落在南斯拉夫境内科索沃的土地上。 那天凌晨,我和同事们迟迟没有离开发稿的岗位。我们在等待,等待已赴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新华社记者随时可能发回的消息。果然,在北京时间凌晨3点钟,我们的记者传来第一条充满战争气息的稿件——《普里什蒂纳上空首次响起空袭警报》。15分钟后,我们又收到了《科索沃听到剧烈的爆炸  相似文献   
9.
1993年11月18日,深秋的西雅图,苍松翠柏,枫叶如丹。为世人所瞩目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在这里举行。江泽民主席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参加会议。新华社派我和黄泳、郭占英、李国明等组成记者组,与其它新闻单位的派出记者随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要做得比较顺手,我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最基层做起。我在驻外分社工作期间,有些外国同行常说:要想做好记者就先跑体育。我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