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田金洲是我国中医药界唯一一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老年神经病学专家。这项中医药界“唯一”的荣誉获得者的成功不仅是对不博大中医理论的游刃有余的透彻理解,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对在国外与国内之所学融汇贯通。多年的辛苦耕耘,在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之间,田金洲用自己的努力建造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2.
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结构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空间结构的建造及其技术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而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刘锡良教授作为我国开展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较早的钢结构专家之一.为开拓我国空间结构新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创新性的成果和重要贡献.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主人公小传王福生,男,1962年8月出生,安徽省枞阳县人。1984年8月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同年入伍。1992年7月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调入三。二医院工作,1995年7月入党,1996年2月至1998年8月赴美国纽约西奈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通过人类基因研究来开展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其新药的开发。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生物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现为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被确认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5月被首批聘为院“首席专家”、2001年7月被确认为博士生导师,是全军生物技术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微生物学会理事。现为美国目《Science》杂志国际会员。被《中华传染病杂志》等6家学术杂志聘为编委或特邀编委。先后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综述达10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1年度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市重点课题各1项。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伟人“高峡出平湖”畅想的激励下,电工研究所开设了三峡电站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冷却研究课题。1958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顾国彪在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组织领导下,共同创立了蒸发冷却技术的轮廓构想,从此便走上了不断攀登而又荆棘丛生的漫漫之路,他为此新技术的诞生、发展至成熟奋斗了四十余年。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高考随着时间推移,新题不断地出现。针对多样化的题型,采取构建理想模型,用探究教学法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本文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例,将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位山灌区承担着向聊城市475万亩耕地供水灌溉的任务,泥沙通过清淤堆积在沉沙池和渠道两侧,沙质高地的逐年扩大,使当地农民人均耕地大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条件差.因此,解决灌区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雏持位山灌区的正常运行,促进聊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位山灌区输沙沉沙区进行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1982年刚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贺浪冲,结合自己良好的专业功底,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开始投身于天然药物分析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工作,并从此一举奠定了自己迄今20余年的事业追求和努力取向。他无论是在国内攻读学位,还是在国外作访问学者,多年来筚路蓝缕,潜心研究与探索,在自己认定的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8.
赵福宽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而他深知农民的辛劳,也深知农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报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决心要为祖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贡献力量。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并留校任教.在工作中他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1990年他进入复旦大学生物  相似文献   
9.
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是中国的一所著名的重点大学,尤以土木建筑交通海洋地质等学科著称,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0.
李吉跃教授1978年考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1984年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林学家.中国现代森林培育学的主要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时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沈国舫院士.1997年转攻博士学位.在沈国舫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6年的刻苦学习和艰苦拼搏.199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