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是新闻鼻和讲故事的技能。自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学习新闻学的主要方法是边干边学。同时,一个记者所需要的那一整套的素质、敏感、技能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培养,又是在新闻学院里奠定的。一.不能用一般宣传取代新闻在2003年2月2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内地记者情况通报会上,大会新闻组副组长杜亚力向300多家媒体表示:不要炒作“一号提案”、“提案大王”等。一号提案就是时间上的第一个提案,没有特别的含义,不要形式上的炒作。以前,很多地方媒体都热衷于报道“提案大王”,这个提了40个提案,那个提了38个提案,其实,认真做好调研,提一两个有价值的提案就够了,提案不在数量多,而要质量高。杜亚力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倡记者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既要突  相似文献   
2.
"新农奴"与记者之"死"--关于中国媒体公信力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广州日报》记者赵琳琳与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作了一次访谈对话。其中揭示的问题,令人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李希光 《现代传播》2001,23(5):91-95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邻家生了一个白白嫩嫩的胖儿子,邻居们都去贺喜:“这孩子有福相,长大了肯定能当局长。”“这孩子聪明,长大了肯定能考上清华。”“这孩子有财运,长大了一定能当上网站的大老板。”只有一个邻居说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会死的。” 一年多前,网络媒体正像这个邻家的男孩,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生了。从学校、到媒体、到股市、到社会各个角落,人们都在为他欢呼、叫好。传统媒体那些既懂新闻、又懂电脑和外语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地打听去网络公司工作的门道,因为那里的工资高于传统媒体10倍、甚至几十倍,此…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得大量偏离传统新闻学的坏新闻涌现:不核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  相似文献   
7.
李希光  郭晓科 《今传媒》2005,(7X):51-53
“延庆山区并庄镇柳沟村中部的一个院落.房瓦问长着荒草,潮湿的窗格木条因腐朽而残缺不全,发黄的窗纸在风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忽然,屋里传出了四弦琴的声音,就像老北京戏园子里的调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壬璐盘腿坐在域砖已经剥落的古长城蜂火台脚下.向围坐一圈的同学和老师讲述今天她采访到的故事。他们的背后就是百丈悬崖,朔风呼呼地刮着,随身带的笔记本被吹得凌乱,“哗啦啦”地作响。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言人应当记住:当新闻发生后,各类媒体的共同运作方式是:24×7,即: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媒体分分秒秒都在工作。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  相似文献   
9.
2004:党报改革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高度竞争的媒介环境下,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南京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省、市一批党报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在改革中谋求生存",大力改革深度报道、会议报道、公共健康报道,甚至直接改革头版,探索一条党报改革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在长城上采访克林顿李希光6月27日23时,我们刚刚写完白宫新闻中心吹风会的稿子,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去慕田峪长城采写一条克林顿游览长城的稿件。“有没有登长城的专用记者证?有没有能够贴近总统的近身记者证?”职业习惯使我不忘追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是: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