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战和机遇把“双聘制”推上舞台 实行双聘制是平顶山日报社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起始于1993年。当时《平顶山日报》为四开四版小报,共有采编人员60多名。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广大读者的要求,经上级批准,决定于当年10月1日扩版为对开大报,同时试刊《平顶山晚报》,并将于次年元月1日正式创刊。日报扩版、晚报创刊后,采编人员的整个工作量较原来增加了将近两倍,用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去办两张报纸,这在全省还没有先例。如何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财政经费的情况下,把《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办成适应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委满意,受群众欢迎的报纸呢?报社党委认为,只有把采编人员的内在潜能挖出来,一个人干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活,才能把这两张报纸办好。而要把采编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要克服多年延续的“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的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采编人员的工作业绩同他们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捆在一起,实行机会均等、竞争上岗、制度激励、利益驱动、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让他们有责有权,“有名有利”,于是决定把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内部“双聘”上,具体办法:一是实行内部行政职务聘任制,由现任各部室主任在职  相似文献   
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典型人物宣传,一直是我党新闻工作的着力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夏明瀚、董存瑞,还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雷锋、孔繁森,我党树立的一个个典型无不熠熠生辉,昭示和激励一代代人继往开来。然而不成功的教训也毋庸讳言。“文革”时期的“高、大、全”当属例外,但那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有意无意人为拔高的、以偏概全的,至今仍时有耳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除个别是因为宣传思想不端正外,更多的是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中,忽视了典型人物的社会存在的一面,没有把典型人物放进互相联系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从而把握好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才"有偿流动",在知识、技术型密集的行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人人皆知的球员"转会费",支付的其实就是人才流动的补偿费。我国报媒同样属于知识、技术型密集的行业,人才流动是否也应该有偿呢?  相似文献   
4.
秋菊冬梅香未尽,万紫千红已凝春.频频招手的1998年,把回顾与展望、总结与发展的话题,同时摆到了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我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开展新闻批评,认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就新闻批评的艺术作了身体力行的成功尝试,成为我党新闻宣传的宝贵财富和行动指南。强调准确性。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现在报纸的影响比过去大了,……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要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正因为干部群众都重视报纸,我们就要很慎重。”仅以50年代初他直…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报刊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我国,自1995年底《广州日报》率先在网上发行始,短短几年,已有100余家报刊相继上网。这就要求每一个报刊工作者,都必须尽快建构适应电子报刊发展的意识体系,以促进电子报刊的健康发展。 一、政治意识。电子报刊是借助网络发行的一种现代传播手段,其本质依然是党的舆论工具,同样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如果说与传统媒体有什么不同的话,只能说电子报刊的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影响面更广、需要把关的内容更多,更需要强化政治意识。尤其是电子报刊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容易使一些人因片面强调电子报刊的技术性而忽视电子报刊的政治性。所以,更需要不断深化对党的报刊的性质的认识,增强讲政治的自觉性,确保电子报刊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报媒人才是参与报媒运营的具有特殊才能的报媒劳动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媒已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开发的劳动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仅自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劳动本身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而且其劳动成果还具有可持续开发的综合价值,从而为新时期报媒人才的开学意义和巨大的拓展空间。一、报媒已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劳动者,其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我党的报媒具有特殊的成长历程,对报媒的经营目标和报媒人才价值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发…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就当前发生的重大问题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的一种政论性文体,是新闻宣传诸手段中的重型武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新闻评论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过程,无论是新闻评论的定位,还是内容、体裁、文风及作者队伍,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的定位日益趋近新闻的本质和规律 新闻评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自有职业记者起,新闻评论就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在历史舞台上有声有色地活跃着。而且由于它具有报刊的“灵魂”和“旗帜”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话,那么,“第一眼”往往是最能触动心灵的一瞬。当无数个心灵碰撞的一瞬凝聚到一起,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乐章便浑然而成。河南报业近五十年的发展轨迹,是否也能从众多心系报业的新闻工作者、爱好者的“第一眼”中觅得呢? ●1949年 “顺路边一栋二层小楼,挂着‘开封日报’的木牌子。透过一楼窗户玻璃,看见一位师傅正满头大汗地摇着手摇铸字炉的轮子”——李怀燎所看到的“第一眼”。 当时李怀燎正在《豫西日报》社工作,是年3月,他和《豫西日报》社的全体人员一起,奉命由鲁山赴开封,与《开封日报》社合并,创办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报《河南日报》。这不仅是河南解放事业飞速发展的标志,而且是开创河南现代新闻事业史的里程碑式的工程。因此,他们都很兴奋。尽管他们一路乘坐货用列车,被寒风冻得手麻脚肿;迎接他们的,又是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但他们依然心情亢奋,当天即投入了工作。3个月后的6月1日,《河南日报》如期面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有偿新闻”像块臭豆腐,说起来臭,吃起来香。然而,就是这块颇具诱惑力的“臭豆腐”,在南阳晚报社什么时候也没有“吃开过”。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呢?该社总编辑包廷怀认为:“有偿新闻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因此抵制有偿新闻就必须从综合治理入手,用过硬的思想素质、质量建设和经济实力,筑起抵制有偿新闻的堤坝。否则,就事论事,脚疼医脚,只能是按倒葫芦起来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