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而社会文化研究已经成了各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切入点,文学研究自不例外。然而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自觉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文化批评方式划清界线,哈罗德·布鲁姆即是一位这样的文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2.
可降解纤维沙障控制风蚀沙埋的作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兰泰盐湖周边流动沙丘铺设的1 m×1 m、2 m×2 m、3 m×3 m不同规格可降解纤维沙障设置前后沙丘不同部位输沙量、不同高度风速及不同种规格沙障凹曲面深度进行测定,比较分析了风速比、粗糙度、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凹曲面深度与障埂长比值(Z/L)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设置可降解纤维沙障后,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了近地表风速;改变了沙丘不同部位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其中沙丘迎风坡下部0~4 cm层的相对含沙量明显大于沙丘中部和上部,特别是0~2 cm层更为显著;与裸沙丘相比,相对输沙量0~4 cm层减少,4~30 cm层增加。通过各规格粗糙度及Z/L值比较表明1 m×1 m规格对粗糙度增大最明显,凹曲面形成最稳定,对风蚀沙埋控制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科学。本文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认为中国外语教学深受国外外语教学法之影响。文章分析了国外先后出现的主要外语教学法流派并对未来外语教学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起,比较文学出现了大规模“文化转向”。与此相伴生的是新一轮“比较文学危机论”出现。尤以苏珊·巴斯奈特与斯皮瓦克的相关论述影响最大。2006年,巴斯奈特在《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一文中再次对比较文学的存亡问题提出了警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向强调比较文学“跨文化/文明”特质的中国比较文学界,对此也进行了深入得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集中评阅了报考安徽省高校研究生英语试卷后,进行随机抽样,并对样本作了具体的统计分析,以便促进我校的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开形式主义故事学研究之先河。他在此书中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具有伟大的创新之处。但这种创新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本身也在后世经历了接受与误解的境遇。文章在评述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9.
加强实验室工作研究,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代化教学对实验室的新要求,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搞好队伍建设和强化规章制度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