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0年7月22日(星期六)早晨七点多钟,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里的“生活空间”,报道北京市一位年轻交警在炎热的七月,头顶烈日,脚踩灼热的地面,每天来回奔跑约十公里,全力以赴地在交通路口指挥着流量很大的车辆和行人……这一节目被电视台的编导贯以“七月流火”的标题,醒目的文字出现在电视画面之下,电视播音员也几次用“七月流火”来形容这位交警辛勤地工作在七月份这极为炎热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这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的文学流派,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的关注,研究成果源源涌出,这是新时期以来宽松的学术环境带来的可喜的局面。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的成绩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人们期望能够看到更深刻更全面更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大连大学教授叶德浴最近推出的《七月派:新文学的骄傲》(中国文联出版社版),以其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性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诗经·豳风·七月>首章中包含着一个周代春耕祈年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举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举足下田",而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行为;"田峻至喜"也并非田官高兴或享用酒饭,而是田祖的神尸来享受祭品.  相似文献   
5.
论七月诗派的整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诗派诞生和成长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最动荡最复杂的时代之中,诗人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郁愤情绪构成其情感、艺术世界的内涵。他们多面多层次地歌咏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张扬苦斗精神,充盈着韧性的搏击时代的力量和要求。七月诗歌在整体上呈现斑斓与浓烈的美感特征,这与其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多色彩以及其倾向鲜明、热烈、直接、简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七月的畅想     
张丽 《山东教育》2005,(27):57-57
七月——”翻一翻日历,数一数日子,心中设计着七月的快乐行程;在阳光如瀑布般流泻的七月,我将背上行囊,让习惯了宽阔平坦马路的双脚,走出森林般耸立的楼群,去走一走乡间的泥泞与沟坎,去爬一爬有着伟岩身躯的山岩,让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浪的汹涌与无边……。  相似文献   
7.
七月派与先锋派小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超前的,他们的创作在真实的理解、创作主体的态度和对人性的发掘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与不同.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试图进行比较,以期能在这两个相隔半个世纪的小说流派之间寻找到可以弥合的裂口,能够续接上中国20世纪小说行进中断裂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又将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正确运用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