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晋以降,文风浮华,内容空洞,“损本逐末”。隋初,治书侍御史李谔提请文帝杨坚用行政手段端正公文文。本文以其《上书正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种学角度出发,探索“上书”的历史渊源与向“奏”文种转化;分析后世沿用残留状态的上书之原因,印证该实例处的文种演化阶段。从文体写作的角度出发:分析该文所崇尚的“儒素”之内涵,是强调公文以实用为本。“儒”指内容实在,“素”之指文字朴实。与文艺作品基本出发点,以意境为统率,情趣为根本,欣赏为目的,明显有异。进而分析李谔的主张在公文写作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百年之后,回顾康有为他们当初在清末政坛中的政改方案和上书活动,后人无疑可以做到更冷静、更持中和更客观.鄙薄康梁的人认为:荣禄老成,项城务实.问题是老城谋国的荣禄、精明强干的袁世凯也没有支撑住大局,也没有稳住一个合法性消失的王朝和适应性不够的传统社会.<上清帝第二书>中包括设议院(武英殿)的所有的内容,无论是对洋务派官员、还是对实权派官员,都没有智力、观念上的障碍.在官场中,方案、策略的提出者必须讲究身份和资历,资历不够、派系不对的人提出的方案再高明也很难取得官场主流中人的呼应,更何谈实践.既得利益集团积重难返是清末改良搁浅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奏议类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诚 《语文知识》2002,(11):28-29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的天地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贤亮 《寻根》2004,(6):30-35
清代“小石道人”在《嘻谈续录》卷上讲了一个关于民间“天地”的笑话,说是有一个官好喝酒而耽误日常办公,而且贪财害民,遭到百姓的怨恨。当他任期到了,准备卸任时,当地绅士百姓送他一个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四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王朝尽管建立了用于反腐惩贪的监察制度和立法,但仅仅依靠制度和立法反腐惩贪,还难以得到最佳效果。调动官员和臣民参与防腐反贪的积极性,揭露和举报官吏的贪腐行为,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就有了鼓励官员和臣民上书举报贪腐官吏的各种措施甚至制度。但百姓作为弱势群体,很难发现官吏的贪腐行为,即使举报也很难到达最高层,因此百姓反腐惩贪的作用只能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维新思想家,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思想。以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是康有为变革观的主体内容,基本依据是西方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儒学的“至圣先师”孔子被其奉为变法维新的“素王”、祖师爷,借以渲染改革的合理性。康氏以变求通、以变达全的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仍存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8.
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公车上书;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和维新派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但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政治领域占主流的是维新思想和维新活动。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才广泛传播,革命高潮也在20世纪才掀起。为什么19世纪90年代思想界活跃的是维新思想而不是革命思想呢?本试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有关情况作一比较来阐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李白《冬日归旧山》诗的作年。论者认为是开元十二年李白即将告别“旧山”的产物。本文辩其对李白此诗理解有误,坚持李白“归旧山”当是开元九年冬的笔者原说。二、关于李白是否开元十年出蜀。开元十年出蜀论者对李白于江陵见司马承祯的时间持论不确,以至结论错误。本文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依据,结合李白出蜀前的行踪,辩其出蜀为开元十三年。三、关于李白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论者将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所叙洛阳至随州之游为开元十七年前,至有开元二十四年拜谒韩朝宗之说。本文以考察李白“还山寻故巢”的时间为基础,结合韩朝宗作镇襄州的期限,辩其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