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之论。认为曹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2.
西周文献中“否”、“”和“不”三者之间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较复杂。西周金文有“不”和“否”,“”义通过“不”来表示;除了“不”作否定副词外,“否”也用表否定副词“不”。传世文献的《尚书》、《逸周书》中的“否”、“”、“不”三者皆出现,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分开;《诗经》、《周易》只有“不”、“否”,《诗经》中“”的意义通过“不”表现。  相似文献   
3.
蔡军 《档案管理》2005,(1):69-69
1949年5月.陈正雷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5个月大时,被人带回老家温县陈家沟生活。陈正雷少年学打太极拳是从8岁时跟其伯父陈照开始的:陈照是陈氏太极拳名家,1928年应北京同仁堂之请赴京授艺,晚年归返陈家沟.成立太极拳学校,陈正雷就是他培养出的高水平陈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学习太极拳需要吃苦,在苦水中泡大的陈正雷练拳时从不叫苦。  相似文献   
4.
游仙诗在曾氏父子三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借游仙以咏怀,本文从汉末邺下的神仙风气入手,逐一分析三人的神仙说态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曹操和曾植都在诗中表达了服食延寿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建功立业的热情密切相关;曾则不相信神仙长生,他要顺儒家圣道而行;曾植在后期遭受的政治迫害和精神摧残而使其诗多了借用庄子哲学摆脱尘世烦扰和邀游天地之间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释"丕"     
文章分析了“”字的古文字形体。“”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是“不”的同源分化字。“”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6.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滔滔黄河,九曲十八弯,一出豫西的三门峡,就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洛水汤汤,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在邙山脚下,雄浑的黄河和秀丽的洛水相汇,一清一浊,泾谓分明。清水浊流回旋激荡,涛声震天,雄浑壮阔,构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据说,伏羲氏曾经在邙山山头观壮观的河洛交汇图,参悟出天地阴阳变化之理,而留下河图、洛书,演绎出先天太极图。中国古老的太 极文化就诞生在这里。 离此不远的黄河北岸,就是著名的太极拳的诞生地陈家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太极拳这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造就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群英荟萃,在中国的太极拳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当今,正逢太极盛世,陈家沟是人才济济。在陈家沟众多的太极拳名家中,有“四大金刚”之称的陈沟四杰——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更是享誉武林。  相似文献   
7.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8.
原《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单艮(笔名山曼)教授,因病于2007年3月26日在烟台去世,享年72岁。  相似文献   
9.
高第夫妇作为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自1852年受差会委派来华后,在华活动近50年,且大部分传教生涯都在山东度过。他们悉心传教,同时从事世俗商业活动与编书工作。后因与差会意见不合,遂而脱离,于1893年自创"泰安福音会"。他们在与地方社会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渐改变传教方针以适应时局,另方面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高氏夫妇的个案映射出近代来华传教士群体的复杂性,他们每每根据当地民众的反应而调整传教方略,从而使教会内部有"异类杂音"的存在。但归根结底,近代来华传教士开展活动仍本着"中华归主"的使命感,其所有活动最终仍旧为传教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从现存建安"同题诗"和"唱和诗"可以考见,邺下诸文士都不同程度地卷入"植争储"的政治漩涡,他们的诗歌创作与"植争储"这一政治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性,是建安诗风"慷慨多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