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选择迫遥自在的生活根源于他的无为思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他对人性的历史遭遇的批判,由此提出了无为的思想。然后,通过阐述无为而治的理想及其实现的途径,阐述无为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化,呈现了庄子对历史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方志记载,清代山东丧俗活动中,主要采用了鼓吹、百戏、梨园、杂剧等音乐表现形式,当事人通过这些音乐形式,表达悲伤、哀怨、激奋等情绪。丧俗音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传递信息、强化气氛、稳定规范、调节生活、传承教化、情感寄托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背后则隐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体系是一种动态构建生成的过程,网络语境下"丧文化"的"致郁"风险与"治愈"价值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面临"话语表达不足"的困境,通过一系列的"丧"话语实践进行情感互动与构建群体认同.然而,"丧文化"的泛滥使消极情感不断蓄积并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而产生"致郁"风险."丧文化"作为...  相似文献   
5.
汉江在十堰境内河谷狭长,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河滩密布,对渔业和航运产生了严重影响,随之伴生了诸多与水有关且别具特色的渔、纤、滩、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是丧事习俗之一,学界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跳丧舞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跳丧舞与土家族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却关注较少。本文以近代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舞为中心,考察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借此观察跳丧舞在民众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民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贾明 《科教文汇》2014,(15):131-131
伴随着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小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坛笼罩在一片热闹非凡、花样百出的浮华教风中,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上,小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像表演秀,被加入了太多的其他因素,丢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丧失了语文课该有的简简单单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盐亭麻秧遗址出土的大石璧和成组石璧,是古蜀族的祭祀礼器.在祭祀礼仪中用作敲击节奏,蜀人环璧而舞后,埋入地下.因此石璧的早期功能之一,可以作为乐器.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7,(6):85-90
丧能否歌的问题,从先秦开始争论直到晋代才算有了结果。主张者认为丧歌的音调哀切与葬仪符合,反对者却认为丧歌大声与周礼相违。结果是双方和解,所谓"衔枚"与"挽歌"并行;丧为何歌的根源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护尸"习俗,只有发声、扣弓才能达到驱禽的目的,后来演变为唱丧歌发声还能通知邻居亲戚等家有丧事,也能帮助丧家守灵、消寞等;而且,在丧歌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时代、民族,政策、社会心理、审美趣味等的因素也导致其在功能、时间、内容、修辞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大夫执政乃至"陪臣执国命"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典型的"失范"状态。周王室的衰微是其根源,私家的兴起只是加速器,而时人对周礼背后之"义"丧失,应是此时"礼坏乐崩"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