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中论》所反映的徐斡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相似文献   
2.
龙树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共祖,对佛学的贡献尤甚。文章旨在阐论龙树所造《中论》的理论特色,重点探讨如何融合《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论典对原始佛所创主的缘起观进行深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苟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在华人文化氛围里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亲和度的普遍形式;整个苟学哲学史的发展,其实就是逐渐触及、呈现这个普遍形式并且予以丰富地展开的过程。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来诠论徐干的哲学。徐干《中论》跟《礼记》、《中庸》篇一样,都是对荀子哲学“中即礼义,中即道”的观点的一个延续和礼赞。全书所谓“中/礼义/道”,便是人事物的中正合宜的表现,或那表现背后的节度分寸,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纯精神的形上实体。跟苟子、汉儒不同,徐干已经开始从正面意义来掌握人性,主张人性的美善并不完全但却可以被纯化到仿佛天生般的美好。徐干“大圣学乎神明”以及“圣人相因而学”的观点显示了天、人之间有连续的一面,也有发展、升进的一面。在“中道”的实践上,徐干不讲“复性”一路的工夫,而是强调言说、思辨与权智的重要,强调“尽敬以成礼”以及“积”的工夫,并且初步呈现了“积善成性”的思路。这些观点,都显示了徐干对苟子哲学创造性的诠释与推进。可以说,在荀学哲学史上,徐干是汉代董仲舒、扬雄之后,西晋裴颁之前的一个重要的中继;而《荀子》、《中庸》、《中论》以及隋代王通的《中说》的前后相续与一贯相通,则是前期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事件”。  相似文献   
4.
陈鑫 《华夏文化》2008,(2):48-50
中观思想传入中国始于鸠摩罗什对印度龙树所作《中论》的翻译。佛教中观思想主要指以大乘般若学的缘起性空理论为基础,不偏不倚、不落两边、非有非无、双遣有无的思想。其宗旨在于破除执着于有或无的偏狭观念,正如《中论·观四谛品》所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中观思想有如下几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5.
汉徐幹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中论》所反映的徐幹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相似文献   
7.
中论命题发展趋势、中论的作文结构和中论的答题技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论的写作。  相似文献   
8.
徐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中论>一书中,徐干从儒家的正统观念出发,对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教育的内容、施教的方法、治学的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希望通过教育的熏陶,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振奋士林,徐干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仲长统《昌言》三部政论文集因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呈现了冷峻、温婉、凌厉的风格特征。三位政论散文作家的个体差异、学术思想以及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三部作品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末诸子散文的特点和汉末文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徐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中论》一书中,徐干从儒家的正统观念出发,对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教育的内容、施教的方法、治学的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希望通过教育的熏陶,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振奋士林,徐干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